在学习中要不断总结.归纳发现规律.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标准状况下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密度和实验室收集方法如下表.通过比较找出规律: 气体 相对分子质量 标况下密度(g/L) 收集方法 空气 29 1.293 排水集气法 氧气 32 1.429 向上排空气法 二氧化碳 44 1.964 向上排空气法 氢气 2 0.089 向下排空气法 (1)从“相对分子质量 和“标况下密度 两列.可归纳出:一般来说.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标准状况下的密度越 , (2)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可采用向 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可采 用向 排空气法收集. (3)实验室制取的氨气(NH3)相对分子质量为17.可推测知密度比空气 .可 用 法收集.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在学习中要不断总结、归纳,发现规律,解题就会简约化.例如,在标准状况下,各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密度、实验室收集方法如下表所示,通过比较找出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气体 相对分子质量 标准状况下的密度(g/L ) 收集方法
空气 29 1.293
氧气 32 1.429 向上排空气法
二氧化碳 44 1.964 向上排空气法
氢气 2 0.089 向下排空气法
(1)你发现的规律是
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它密度就越大.所以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的气体,可以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它密度就越大.所以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的气体,可以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实验室制取氨气(其相对分子质量是17,并且易溶于水),用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法收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学习中要不断总结、归纳,发现规律,解题就会简约化.例如,在标准状况下,各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密度、实验室收集方法如下表所示,通过比较找出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气体 相对分子质量 标准状况下的密度(g/L ) 收集方法
空气 29 1.293
氧气 32 1.429 向上排空气法
二氧化碳 44 1.964 向上排空气法
氢气 2 0.089 向下排空气法
(1)你发现的规律是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氨气(其相对分子质量是17,并且易溶于水),用______法收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学习中要不断总结、归纳,发现规律,解题就会简约化。例如,在标准状况下,各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密度、实验室收集方法如下表所示,通过比较找出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气体

相对分子质量

标准状况下的密度(g/L )

收集方法

空气

29

1.293

氧气

32

1.429

向上排空气法

二氧化碳

44

1.964

向上排空气法

氢气

2

0.089

向下排空气法

 (1)你发现的规律是                        ; 

(2) 实验室制取氨气(其相对分子质量是17,并且易溶于水),用           法收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学习中要不断总结、归纳,发现规律,解题就会简约化.例如,在标准状况下,各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密度、实验室收集方法如下表所示,通过比较找出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标准状况下的密度(g/L )收集方法
空气291.293
氧气321.429向上排空气法
二氧化碳441.964向上排空气法
氢气20.089向下排空气法
(1)你发现的规律是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氨气(其相对分子质量是17,并且易溶于水),用______法收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分析、归纳、总结、运用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
(1)小明用“三”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其中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常见的化石燃料有“三种”:煤、石油、天然气
B.水污染主要来自 “三个方面”: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C.一般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三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D.酸、碱、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必须同时具备“三条”:生成物有水、气体和沉淀
(2)小宇同学学习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性质后发现许多不同类别的物质反应都能生成盐,于是他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知识网络图。
请你写出编号A、B所代表的一个具体的化学方程式:A_________;B________。
(3)在H2+CuOCu+H2O与CO+CuOCu+CO2两个反应中H2和CO都是能将CuO还原为Cu的物质,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A.分析并归纳上述两个反应还原剂中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
B.根据你得出的规律,判断反应Zn+H2SO4==ZnSO4+H2↑中的还原剂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