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下图甲是课本中验证铜和浓硝酸反应的装置.乙.丙是师生对演示实验改进后的装置: (1)甲.乙.丙三个装置中共同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 . (2)和甲装置相比.乙装置的优点是① ② . (3)当气体充满②试管后.将铜丝提起与溶液脱离.欲使烧杯中的水进入②试管应如何操作 . (4)当②试管中的NO2和水充分反应.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最大值是 .(不考虑NO2与N2O4的转化且该实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设为Vm L/mol)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图甲是课本中验证铜和浓硝酸反应的装置,乙、丙是师生对演示实验改进后的装置:
(1)写出铜和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u+4H++2NO3_=Cu2++2NO2↑+2H2O
Cu+4H++2NO3_=Cu2++2NO2↑+2H2O

(2)和甲装置相比,乙装置的优点有
①可以控制反应②吸收NO2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①可以控制反应②吸收NO2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3)为了进一步验证NO2和水的反应,某学生设计了丙装置,做实验时先关闭弹簧夹
c
c
,再打开弹簧夹
a、b
a、b
,才能使NO2气体充满②试管.
(4)当气体充满②试管后,将铜丝提起与溶液脱离,欲使烧杯中的水进入②试管应如何操作
先关闭b,再关闭a,然后打开c,用手捂住(热水、热毛巾、加热)试管②
先关闭b,再关闭a,然后打开c,用手捂住(热水、热毛巾、加热)试管②

(5)②试管中的NO2和水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最大值是
1/22.4mol?L-1或0.045mol?L-1
1/22.4mol?L-1或0.045mol?L-1
(气体体积按标准状况计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图甲是课本中验证铜和浓硝酸反应的装置,乙、丙是师生对演示实验改进后的装置:

(1)甲、乙、丙三个装置中共同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和甲装置相比,乙装置的优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验证NO2和水的反应,某学生设计了丙装置。实验时先关闭活塞________,再打开活塞_______,才能使NO2气体充满②试管;当气体充满②试管后,将铜丝提起与溶液脱离。欲使烧杯中的水进入②试管,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图甲是课本中验证铜和浓硝酸反应的装置,乙、丙是师生对演示实验改进后的装置:

(1)甲、乙、丙三个装置中共同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甲装置相比,乙装置的优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验证NO2和水的反应,某学生设计了丙装置。实验时先关闭活塞__________,再打开活塞__________,才能使NO2气体充满②试管;当气体充满②试管后,将铜丝提起与溶液脱离。欲使烧杯中的水进入②试管,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图甲是课本中验证铜和浓硝酸反应的装置,乙、丙是师生对演示实验改进后的装置:

(1)写出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甲装置相比,乙装置的优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验证NO2和水的反应,某学生设计了丙装置,做实验时先关闭弹簧夹___________,再打开弹簧夹___________,才能使NO2气体充满②试管。

(4)当气体充满②试管后,将铜丝提起与溶液脱离,欲使烧杯中的水进入②试管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②试管中的NO2和水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气体体积按标准状况计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图甲是课本中验证铜和浓硝酸反应的装置,乙、丙是师生对演示实验改进后的装置:

(1)甲、乙、丙三个装置中共同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和甲装置相比,乙装置的优点是                             

(3)为了进一步验证NO2和水的反应,某学生设计了丙装置。先关闭弹簧夹        ,再打开弹簧夹         ,才能使NO2气体充满试管②。

(4)当气体充满试管②后,将铜丝提起与溶液脱离,欲使烧杯中的水进人试管②,应进行的操作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