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Ⅱ)吸收未反应的NH3(答“防止倒吸 或“吸收CO2 不给分)), (Ⅲ)过滤 ②(Ⅰ)a.NH3. b.CO2, (Ⅱ)增大气体与溶液接触面积.提高CO2吸收率, (3)用碳酸氢铵与适量饱和食盐水反应.(或往烧碱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往饱和Na2CO3 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等.其他合理方法均可)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情况,用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请回答:
(1)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H2SO4(浓)+Cu
 加热 
.
 
CuSO4+2H2O+SO2↑;
2H2SO4(浓)+Cu
 加热 
.
 
CuSO4+2H2O+SO2↑;

(2)装置D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中应浸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是
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等碱性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等碱性溶液
,其作用是
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装置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当D处有明显的现象后,关闭旋塞K并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中现象是
瓶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瓶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B中应放置的液体是(填字母)
d
d

a.水    b.酸性KMnO4 溶液     c.浓溴水       d.饱和NaHSO3溶液
(4)实验中,取一定质量的铜片和一定体积18mol?L-1的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直到反应完毕,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该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
①有一定量的余酸但未能使铜片完全溶解,你认为原因是
随反应进行,硫酸浓度变稀,Cu不与稀H2SO4反应;
随反应进行,硫酸浓度变稀,Cu不与稀H2SO4反应;

②下列药品中能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余酸的是
ad
ad
(填字母).
a.铁粉    b.BaCl2溶液    c.银粉    d.NaHCO3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1942年,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以NaCl、NH3、CO2等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了纯碱,“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

       2NaHCO3 Na2CO3+CO2↑+H2O

   (1)“侯氏制碱法”把合成氨和纯碱两种产品联合生产,已知合成氨为放热反应,若从勒夏特旬原理来分析,合成氨应选择的温度和压强是         (选填字母)。

        a.高温   b.低温   c.常温   d.高压    e.低压    f.常压

   (2)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         (选填字母)

        a.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3)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 上述制碱原理,欲制备碳酸氢钠,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第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实验结束后,分离出NaHCO3晶体的操作是         (填分离操作的名称)。

第二同学:用图中戊装置进行实验(其它装置未画出)。

为提高二氧化碳在此反应溶液中被吸收的程度,实验时,须先从a管通入     气体,再从b管中通入          气体。

   (4)请你再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少量碳酸氢钠的方法(用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描述):                                                           

查看答案和解析>>

1942年,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以NaCl、NH3、CO2等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了纯碱,“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

     2NaHCO3=Na2CO3+CO2↑+H2O

  (1)“侯氏制碱法”把合成氨和纯碱两种产品联合生产,已知合成氨为放热反应,若从勒夏特旬原理来分析,合成氨应选择的温度和压强是     (选填字母)。

    a.高温  b.低温  c.常温  d.高压  e.低压  f.常压

  (2)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     (选填字母)

    a.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3)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 上述制碱原理,欲制备碳酸氢钠,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第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实验结束后,分离出NaHCO3晶体的操作是     (填分离操作的名称)。

第二同学:用图中戊装置进行实验(其它装置未画出)。

为提高二氧化碳在此反应溶液中被吸收的程度,实验时,须先从a管通入   气体,再从b管中通入     气体。

  (4)请你再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少量碳酸氢钠的方法(用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描述):                             

查看答案和解析>>

1942年,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以NaCl、NH3、CO2等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他的“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如下:

NH3+CO2+H2O === NH4HCO3;NH4HCO3+NaCl === NaHCO3↓+NH4Cl;

2NaHCO3 Na2CO3+CO2↑+H2O

(1)“侯氏制碱法”把合成氨和纯碱两种产品联合生产,请写出工业合成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已知合成氨为放热反应,若从勒夏特列原理来分析,合成氨应选择的温度和压强是         (选填字母)。

     a.高温   b.低温   c.常温   d.高压   e.低压   f.常压

(2)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        (选填字母)

      a.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3)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欲制备碳酸氢钠,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第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请回答:

    ①写出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乙装置中的试剂是                                 

③实验结束后,分离出NaHCO3晶体的操作是            (填分离操作的名称)。

第二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进行实验(其它装置未画出)。

①为提高二氧化碳在此反应溶液中被吸收的程度,实验时,须先从a管通入       气体,再从b管中通入        气体。

②装置c中的试剂为         (选填字母)。

e.碱石灰           f.浓硫酸       g.无水氯化钙

(4)请你再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少量碳酸氢钠的方法(用简要的文字和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描述):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为测定Na3CO3与Na2SO3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取样品23.2g,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铁架台、铁夹等仪器未在图中画出):
(1)将仪器连接好以后,必须进行的第一步操作是: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此实验还必须用到的最重要的仪器是
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
;装置F的作用是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加入E装置中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加入E装置中

删除此空
删除此空

(3)若实验室中各有以下常用试剂:a.浓硫酸;  b.品红溶液;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e.氢氧化钠溶液:f.无水硫酸铜;g.碱石灰;h.五氧化二磷;i.无水氯化钙.那么在B、D装置应该分别盛放的试剂是(填序号):B
c
c
,D
a
a

已知装置c中装有品红溶液,但有人认为在c中若装品红溶液可能引起Na2S03含量的测量结果比实际值偏高,理由是
部分二氧化碳溶液品红溶液
部分二氧化碳溶液品红溶液

(4)实验过程中,当仪器A内的固体反应完全后,需打开活塞K,向A中缓慢通入大量的空气.
这样做的目的是
使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够全部装置E中药品吸收
使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够全部装置E中药品吸收
.所通空气应先经过
e
e
试剂(填上述所供试剂的序号)处理,否则可能引起Na2SO3含量的测量结果比实际值
偏低
偏低
(填“偏高”、“偏低”或“没影晌”).
(5)若装置E在实验完成时增重4.4g,则Na2CO3与Na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1
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