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傅雷个人简介 傅雷 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傅雷的艺术造诣非常深厚.对无论占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其渊博的知识.他青年时代在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回国后曾从事过美术考古和美术教学.但时间都非常短促.因为他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是在半途中绝裾而去.不能展其所长.于是最后给自己选择了闭门译述的事业.以“稿费 谋生计.未取国家一分俸禄.可见其一生事业重心之所在.. 傅雷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傅雷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传记,服尔德的,丹纳的,巴尔扎克的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 全部收录于.他的遗著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收录于.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和版画插图珍藏本. 在这些巨著中.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的.当属.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养的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书. 1957年.傅以“亲美 .“反苏 的罪名被上海市作协开会批判凡十次之多.但因拒不承认“反党反社会主义 而无法戴帽,而到1958年的“反右补课 中.傅却再也无以幸免.1966年的一个孟秋之夜.9月2日的夜晚或3日的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 傅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他同样不能违反自己的逻辑.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所以他选择了死.悲壮地走完了本不该走完的一生. 傅雷的谢幕是那么悄然无声.又是那么震撼人心.他说:"我素来对死看得极淡.只有鞠躬尽瘁.活一天就做-天的工作.只到有一天.死神来叫我放下笔的时候才休息." 人们曾对傅雷夫妇是否应该双双自尽争论不休.有的说虽然悲壮但不值得.有的说只要悲壮就值得.傅雷是一位博爱人类.渴望和平的学者."他的理想是接近贝多芬与罗曼•罗兰的.就是顽强地追求人类的爱.设想爱最终能化解仇恨使人们走到一起." 二 内容简介: “家书抵万金 ! 这是一部“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 的书信集:一位中国父亲给远在欧洲学艺的孩子的家书.傅雷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的人生的智慧.生活的经验.艺术的体会.文化的感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出来. 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常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发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这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最受欢迎的读物是青年人最喜爱的读物.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必备的经典藏书! 更富人情味的“家书 2003年新版恢复了当年被大量删节的充满“人情味 的文字.其中未发表者四十封.有增补者六十五封.共增加八万余字.并搜集傅雷全家各时期珍贵照片一百五十幅.烘托出一个充满亲情的温馨家庭.是一部原汁原味恢复原貌的. 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 高尚的父母.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出版十八年来.五次重版.十九次重印.发行已达一百多万册.一九八六年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 一等奖. 二 内容评论: 父亲的礼物: 傅敏 这是一部“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 的书信集:一位中国父亲给远在欧洲学艺的孩子的家书.新版恢复了当年被大量删节的充满“人情味 的文字.其中未发表者四十封.有增补者六十五封.共增加八万余字.并搜集傅雷全家各时期珍贵照片一百五十幅.烘托出一个充满亲情的温馨家庭.是一部原汁原味恢复原貌的. 为了纪念父亲诞辰九十五周年.母亲诞辰九十周年..和即将面世,在整理文稿的过程中.重编了.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同时出版. 原三联版的编排是以日期为准.然而不少书信很长.往往是数日陆续写就,现在书信的编排以邮寄日期为准.这样.选编了家信二百通:父亲信一百六十一通.母亲信三十九通.中文信分别为一百三十八通和三十八通.其余为英法文信.由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翻译. 与原三联版比较.除了调整和改正误植之处外.新增家信三十四通:父亲信十一通.母亲信二十三通.补充内容的信六十五通:父亲信五十六通.母亲信九通.并以残存的六通哥哥家信为前言.楼适夷先生教学设计>文章为代跋. 全书文中注释为编者所加,方括号内的注解.为全圣华教授或编者的译注.此外文中穿插了一些我们家各个时期照片.希望读者更喜欢这本家书. 二○○三年元旦 一种真学问 刘克定 十多年前.读的时候.曾很为傅雷对儿子那种细腻.深沉的情感所感染.很为那种严肃的家风所感动.这两天偶又反刍这本书.觉得应该想到的远不只此.这本书的价值.是以一种伟大的父爱.将自己对人生的冷静的理智和对祖国对艺术的热爱.传输给即将走向人生的儿子.使他懂得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懂得用严肃的态度对待生活.正如书中所说.这些家信.决不是空唠叨.也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一面「镜子」或一根「手杖」.实际上是丰富的精神养料.这就是为什麽时至今日仍能震撼千千万万读者心灵的原因. 写家书是不容易的.虽然无须多少文采.然而一定要有学识.古今中外.政治经济.为人处世.治学求知.倘积学不够.指鹿为马.就会产生误导.无异於害人.同时还得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其身正.其令则行」.家书当然不是发命令.但潜移默化.影响不小.贪财的父亲.是不会要儿子去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此外就是平等对话.不是训人.「我知道克利斯朵夫和乔治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是免不了的.但我还不甘落后.还想事事.处处.追上你们.了解你们.从你们那儿汲取新生命.新血液.新空气」.无疑.这种教学相长的精神.是傅雷给儿子写信的另一种动力.从年轻人的见解中.获得新的教益. 台湾学者南怀谨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我看.评价也可作如是观.这位大翻译家.文学家的家书.何尝不是一套大学问.真学问.曾国藩多谈政.傅雷多谈艺.但共同的一点.都谈到了做人和做学问.曾国藩还讲了用人.这是从政者的必修课.在这一方面.曾国藩有许多可供今人效法的东西.如果不把他镇压太平天国的历史问题搅和在一起的话. 过去我们讲究「幼承庭训」.注重家学渊源.所谓「书香门第」.「将门虎子」.确也出了不少人才.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后来.「文革」一「洗礼」.就都「洗」掉了.家庭一「减负」.就指望社会和单位.学校把儿子培养成才.父母也就成了真正的衣食父母.有不少年轻人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均不合要求.有的从艺不讲艺德.为官贪馋懒散.庭训不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重振庭训.树立好的家风.对净化社会风气.培养民族精英.意义不小.遗憾的是.有不少「掌门人」对此并不感兴趣.认为只要让孩子认识钱币就行了.据报纸报道.有的官员公开说:「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我要贪污干什麽?喝酒有人敬.要钱有人送.要女人也有人去想办法.还用得着我贪吗?」这种人在自己家里又怎麽说.就可 想而知了.这是家庭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倘良知未泯.我想劝这些人去找来和读读.或可有所增益.这种真学问.大学问.有些人偏是学得太少.也做得太少. 听傅敏说父兄:之外的温情故事 喜欢外国文学的人恐怕都读过傅雷先生的译著.也一定知道.日前傅雷之子傅敏先生为出版事宜(800多万字的全集由辽宁教育出版社1月正式出版)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今年65岁的傅敏退休前是北京第七中学的英语特级教师.他是最早发现傅雷家书>巨大精神价值的人.也是家族中承受苦难最多的人.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父亲傅雷与兄长傅聪的耀眼光芒之下.至今仍在为传播父兄的成就而默默无闻地做着他所能做的一切. "新家书"少了严酷.多了温情 傅敏说.1981年第一版受当时社会条件限制.只能把符合"严是爱"思想的家信选编进去.而有人情味的内容则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情调".是不准选发的.所以人们从家书中只看到了傅雷教子"严"的一面.而事实上.傅雷也有十分细腻慈爱的一面.今年1月再版的主要增补的就是当年被删掉的.最能体现作为父母对去国离乡的儿子殷殷关切之情的内容.那细腻的叮咛和嘱咐.即使给今天出国留学的孩子看也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 对傅聪的教育.傅雷是很变通的 傅敏说.哥哥三岁时就表现出对音乐的特殊偏好与过人天分.为了让傅聪专心在音乐道路上发展.傅雷把他从小学撤回.由他亲自教语文.其他课程另请家教.傅聪九岁开始正式拜师学琴. 到了十二岁.关在家里练了三年琴的傅聪进入了反抗期.说什么也不练了. 当时.好友钱钟书劝傅雷.不能总把傅聪圈在家里.孩子需要跟外界接触.于是傅雷不再坚持.把傅聪送到学校上学.可是淘气的傅聪根本不好好上课.不是逃学就是捣乱. 1948年.全家搬往昆明.到昆明后.十六岁高中还没读完的傅聪.竟然考上了云南大学.1949年傅雷带着妻子和傅敏离开昆明.辗转经香港.天津回到上海.把傅聪留在云南托付朋友照看. "家书"凝聚父子深情 在大学里.傅聪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唱诗班.用美军撤退时留下的钢琴给大家伴奏.同学们发现了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和造诣.自发组织了一场傅聪独奏募捐音乐会.让傅聪用募来的钱做路费.去寻求艺术发展.傅聪这才觉醒.原来自己是那么热爱音乐!他坐了一个多月的火车来到上海.对父亲说:"我要继续弹琴." 凭着热爱和执着.傅聪用琴声敲开了通往国际的大门:1953年参加了世界联欢节.1954年到波兰参加肖邦钢琴比赛并受到波兰总统贝鲁特青睐.从而获得留学波兰的机会.父子俩从这时开始通信.这才有了令无数世人为之感动的.听傅敏说父兄---之外的温情故事 傅雷离世前几年.反思对儿子的教育.内疚地对傅敏说:"你和你哥没有欢乐的童年.我对你们太严了."而成人成才后的傅聪.傅敏回忆起父亲.感到的既有严厉.也有温情.无论怎样.父亲都令兄弟俩永远感恩.永远敬佩. 评 [一点说明]2001年7月.发表了我的,之后.几个刊物转载了这篇教学设计>文章.也有读者来函或友人来电.表示大体认同.原因大概是因为:一.我对的评论.着眼于展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代,二.我对傅雷先生的分析.着眼于中国知识分子这一个特殊群体的命运,三.我对傅雷先生及夫人的悲剧的描述. 着眼于中国文化这一个特殊文化类型的能量.2003年1月.傅雷先生的二子傅敏先生重编的.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将它称之为"重编本".关于这个本子与原编本的区别.新增多少.调整和改正了哪些误植之处.傅敏先生已在中说明了.与"重编本"相比.我的教学设计>文章就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唯一的"出路"是重写,使这篇教学设计>文章能够反映"重编本"的全貌.为此.我两次与傅敏先生通话.他十分谦逊.除一处与背景的事实错位.他指出了.其他的.他也许更愿意尊重评论者的自由发挥.重编本的责任编辑邵丹女士.也对重写评文表示了希望和支持.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