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2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 译为“是--.还是-- 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 译为“有--的 .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不躲避的. 4.无所 译为“没有--的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 “对--怎么样呢 .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帮.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人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 译为“用来--的 “--原因 “--的方法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 10.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 译为“有可以拿来--的 “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 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比我小呢? 13.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 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是过与?()--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 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 18.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句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 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 译为“怎么--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 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消遣.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 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民笑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常用文言虚词详析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它".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以贻之.(.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汝其勿悲!(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恂恂而起.()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入则孝.出则弟.()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死则徙尔.() 或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或曰此鹳鹤也.()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蛟或浮或没.() 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臣乃敢上壁.()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既 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例如: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文公元年)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例如: 既来之.则安之.()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即 1.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 2.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例如: (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乃入见.问:"何以战?"() 余船以次俱进.()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以贻之.() 剑赀财以送其行.()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 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然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 不然.籍何以至此?()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大石--森然欲搏人--()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 成然之.() 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你) 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公为我献之.()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惟 1.用作副词.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 相如因持璧却立--() 盖 1.用作副词. "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 2.用作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安 1.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 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 沛公安在?() 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 大王来何操?()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徐公何能及君也?()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何以战?() 故 1.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有时用"是故""以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用作副词. 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河水清且涟漪.()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莫 1.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 2.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哉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 1.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痛定思痛.通何如哉!(后序>) 呜呼.亦盛矣哉!()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2.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表示反问语气的.如: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 呜呼.烈矣!()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 尔 1.用作代词. (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尔何知!() 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 且尔言过矣()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二)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那".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 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3.用作助词. 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率尔而对曰:-- 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如: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非死则徙尔.() 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 .“于此 .“于彼 .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微波入焉.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例: 且焉置土石?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作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 .例 盘盘焉.囷囷焉. 5.相当于“之 .例: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犹且从师而问焉.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欲安所归乎?()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已 "已"当做虚词.可作副词.连词与助词. 1.用作副词. (一)表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 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牛困人饥日已高.() (二)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 (三)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太". 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2.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用作助词. "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 是善恶之分也已.()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夫 "夫"当作虚词.可用作代词和助词. 1.用作代词. "夫"作代词常放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 (一)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二)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用作助词. (一)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 (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考纲要求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古之遗爱也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3然后得一夕安寝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7衣食所安 8既来之.则安之 被 1禹.汤被之矣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3焉用亡邻以倍郑 4每逢佳节倍思亲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 2盖亦反其本矣 3本在冀州之南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 7此之谓失其本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4左右欲兵之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3虽不能察 .必以情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6人至察则无鱼 朝cháo 1朝服衣冠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于是入朝见威王 5两朝开济老臣心 6期年不听朝 7坐南朝北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4是高.曾时为一户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自京师乘风雪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 诚 1帝感其诚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4帝感其诚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2为汉家除残去秽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6扶辇下除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动以朝廷为辞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6陶渊明的 7大礼不辞小让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10近者奉辞伐罪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4樊哙从良坐 5从此道至吾军 6弟走从军阿姨死 7其从如云 8欲不可从 9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4思而不学则殆 当 1木兰当户织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3有大石当中流 4北邀当国者相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8犯法当死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于是废先王之道 5伐无道.诛暴秦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7臣之所好者.道也 8道不同.不相为谋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10故园谁道有书来 11道之以政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 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未得与项羽相见 4吾得兄事之 5所识穷乏者我欤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10此言得之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度义而后动 4乃曰"吾忘持度"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0崔九堂前几度闻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13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2而墨子非之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觉今是而昨非 复 1昭王南征而不复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4山重水复疑无路 5王辞而不复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秦贪.负其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8通家尚负责.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 3覆盖周密无际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屈平之作.盖自怨生也.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 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5君安与项伯有故 6既克.公问其故 7故遣将守关者 8此物故非西产 9故臣复取璧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病故.物故 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2固请.召有司案图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顾 1赢得仓皇北顾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5大行不顾细谨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5等死.死国可乎 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4以其境过清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7今公子故过之 8一日.大母过余曰 何 1却看妻子愁何在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3又何间焉 4今日之事何如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8何蓑何笠 恨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此恨绵绵无决期 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区别:恨.憾.怨.“恨 和“憾 都表示遗憾.“怨 表示仇视.怀恨 胡 1国胡以相恤 2胡取禾三百廛兮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患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3为操后患()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愈膏肓之患难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 10时有患疟疾者 或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相当"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 4云霞明灭或目睹 5贱贼公行.莫之或止,()(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 疾 1君有疾在腠理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 6举疾首而相告曰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 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及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2烧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5其贤不及孔子 6及说备使抚表众 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10卒不去.故及于难 1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已 即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项伯即入见沛公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 7闻鸡鸣.即起盥栉 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既 1言未既 2既克.公问其故 3将军既帝室之胄 4三军既惑且疑 5既而得其尸于井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假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5假令仆伏法受诛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间 1凡天地之间 2奉命于危难之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4安得广厦千万间 5彼节者有间 6遂与外人间隔 7间以诗记所遭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01骨微伤.病间月 11间关莺语花底滑 12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 1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15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见 1事不目见耳闻 2项伯即入见沛公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8军无见粮 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解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解手:1分手.道别2指大小便3解除危难的方法 7天下土崩瓦解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 9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10胡虏益解 就 1金就砺则利 2连辟公府不就 3轲自知事不就 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6若无罪而就死地 7荆轲遂就车而去(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