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 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 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 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我没有理由了.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我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 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0.第一段中.哪些词应该读成重音.在原文下面加上圆点. 11.本文开头故意给读者设置了一个误区以吸引入.这个误区是什么? 12.本文的结构.有两套方案:一是先写木雕的来历.再写送人.后写索回,一是课文现在的方案.比较两套方案.进行判断. A.原方案比课文方案更合乎事理.( ) B.课文方案比原方案.开头更吸引人.矛盾更集中.( ) C.原方案着眼点在事理.课文方案着眼点在文章.( ) D.叙事文章中“事 比“文 13.爸爸说.羚羊木雕很贵重.是相对什么而言的?他忽略了的.更贵重的参照物是什么? 14.选文最后一段写到下雨.前面却一点暗示都没有.请你在本文开头加一段话.既对下面有所暗示又与妈妈突然问“我 有相通之处. 15.指下列加点词语包含的内容. ①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②奶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