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河南智林学校高二下阶段测试2) 实验室用加热l-丁醇.溴化钠和浓H2SO4的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备1-溴丁烷时.还会有烯.醚等副产物生成.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蒸馏.分离得到1-溴丁烷.已知相关有机物的性质如下: A B C D ⑴制备1-溴丁烷的装置应选用上图中的 .反应加热时的温度不宜超过 100℃.理由是 . ⑵制备操作中.加入的浓硫酸必需进行稀释.其目的是 . a.减少副产物烯和醚的生成 b.减少Br2的生成 c.减少HBr的挥发 d.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 ⑶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中1-溴丁烷分离出来.应选用的装置是 .该操作应控制的温度(t)范围是 . ⑷欲除去溴代烷中的少量杂质Br2.下列物质中最适合的是 . a.NaI b.NaOH c.NaHSO3 d.KCl 答案:. ⑴C.防止1-溴丁烷因气化而逸出.影响产率, ⑵abc ⑶D.101.6℃≤t<117.25℃. ⑷c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探究课题]

1-溴丁烷的制备与检验.

[提出疑问]

1.如何制备1-溴丁烷?副产物有哪些?

2.如何分离提纯1-溴丁烷?

31-溴丁烷的产率受哪些因素影响?

[查阅资料]

在实验室用加热l-丁醇、浓硫酸和溴化钠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备1-溴丁烷,并检验反应的部分副产物.相关有机物的熔、沸点如下表:

[实验装置]

其中夹持仪器、加热仪器及冷却水管未画出.

[实验步骤]

1.关闭ab,接通竖直冷凝管的冷凝水,加热A装置30 min

2.停止加热,在竖直冷凝管上方塞上塞子,打开a,利用余热继续反应,直至冷却,通过BC装置检验部分副产物.

3.分离提纯.

4.计算产率.

[实验讨论]

1.该反应的副产物可能有:丁醚(其结构简式表示为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1-丁烯、溴化氢、硫酸氢钠、水等.BC中应盛放的试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拟通过红外光谱仪鉴定所得产物中是否含有“-CH2CH2CH2CH3”,来确定副产物中是否存在丁醚.请你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________

3.请你根据相关数据,补充下列实验步骤,直到分离出1-溴丁烷.

(1)待三颈烧瓶冷却后,拔去竖直的冷凝管.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收集所得馏分.

4.若实验中所取1-丁醇、NaBr的质量分别为7.4 g13.4 g,蒸馏出的粗产物经洗涤、干燥后再次蒸馏得到9.6 g 1-溴丁烷,则1-溴丁烷的产率是________.请你分析产率不高的影响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用加热l-丁醇、浓H2SO4和溴化钠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备1-溴丁烷,并检验反应的部分副产物,设计了如下装置,其中夹持仪器、加热仪器及冷却水管没有画出。

请根据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⑴关闭a和b、接通竖直冷凝管的冷凝水,给A加热30分钟,制备1-溴丁烷。冷凝回流的主要目的是     

⑵理论上,上述反应的副产物可能有:丁醚(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1-丁烯、溴化氢、硫酸氢钠、水等。

①熄灭酒精灯,在竖直冷凝管上方塞上塞子、打开a,利用余热继续反应直至冷却,通过B、C装置检验部分副产物。B、C中应盛放的试剂分别是     

②有同学拟通过红外光谱仪鉴定所得产物中是否含有“-CH2CH2CH2CH3”, 来确定副产物中存在丁醚。请你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     

⑶为了进一步分离、提纯1-溴丁烷,该兴趣小组同学查得相关有机物的有关数据如下:

物质

熔点/℃

沸点/℃

1-丁醇

-89.5

117.3

1-溴丁烷

-112.4

101.6

丁醚

-95.3

142.4

1-丁烯

-185.3

-6.5

请你补充下列实验步骤,直到分离出1-溴丁烷。

①待烧瓶冷却后,拔去竖直的冷凝管;

  ②     ;③     

     ;⑤    ,收集所得馏分。

⑷若实验中所取1-丁醇、NaBr分别为7.4 g、13.0 g,蒸出的粗产物经洗涤、干燥后再次蒸馏得到9.6 g 1-溴丁烷,则1-溴丁烷的产率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14分) 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用加热l-丁醇、浓H2SO4和溴化钠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备1-溴丁烷,并检验反应的部分副产物,设计了如下装置,其中夹持仪器、加热仪器及冷却水管没有画出。

请根据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   关闭a和b、接通竖直冷凝管的冷凝水,给A加热30分钟,制备1-溴丁烷。竖直冷凝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①理论上,上述反应的副产物可能有:丁醚、________________(填结构简式)、溴化氢、硫酸氢钠、水等。

②熄灭酒精灯,在竖直冷凝管上方塞上塞子、打开a,利用余热继续反应直至冷却,通过B、C装置检验部分副产物。B、C中应盛放的试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同学通过某仪器鉴定所得产物中含有“-CH2CH2CH2CH3”, 从而确定副产物中存在丁醚。该同学的观点___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了进一步分离、提纯1-溴丁烷,该兴趣小组同学查得相关有机物的有关数据如下:

请你补充下列实验步骤,直到分离出1-溴丁烷。

物质

熔点/℃

沸点/℃

1–丁醇

– 89.5

117.3

1–溴丁烷

– 112.4

101.6

丁醚

– 95.3

142.4

1–丁烯

– 185.3

– 6.5

①待烧瓶冷却后,拔去竖直的冷凝管;

②插上带橡皮塞的温度计;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接通冷凝管的冷凝水,使冷水从________处流入;

⑤迅速升高温度至____________℃收集所得馏分。

(4)   若实验中所取1–丁醇、NaBr分别为7.4 g、13.0 g(浓H2SO4足量),蒸出的粗产物经洗涤、干燥后再次蒸馏得到9.6 g 1–溴丁烷,则1–溴丁烷的产率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用加热l-丁醇、浓H2SO4和溴化钠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备1-溴丁烷,并检验反应的部分副产物,设计了如下装置,其中夹持仪器、加热仪器及冷却水管没有画出。

请根据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⑴关闭a和b、接通竖直冷凝管的冷凝水,给A加热30分钟,制备1-溴丁烷。冷凝回流的主要目的是   ▲   

⑵理论上,上述反应的副产物可能有:丁醚(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1-丁烯、溴化氢、硫酸氢钠、水等。

①熄灭酒精灯,在竖直冷凝管上方塞上塞子、打开a,利用余热继续反应直至冷却,通过B、C装置检验部分副产物。B、C中应盛放的试剂分别是   ▲     ▲ 

②有同学拟通过红外光谱仪鉴定所得产物中是否含有“-CH2CH2CH2CH3”, 来确定副产物中存在丁醚。请你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   ▲ 

⑶为了进一步分离、提纯1-溴丁烷,该兴趣小组同学查得相关有机物的有关数据如下:请你补充下列实验步骤,直到分离出1-溴丁烷。

物质

熔点/℃

沸点/℃

1-丁醇

-89.5

117.3

1-溴丁烷

-112.4

101.6

丁醚

-95.3

142.4

1-丁烯

-185.3

-6.5

 

①待烧瓶冷却后,拔去竖直的冷凝管;

 ②            ▲            

            ▲            

            ▲            

    ▲    ,收集所得馏分。

⑷若实验中所取1-丁醇、NaBr分别为7.4 g、13.0 g,蒸出的粗产物经洗涤、干燥后再次蒸馏得到9.6 g 1-溴丁烷,则1-溴丁烷的产率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10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用加热l-丁醇、浓H2SO4和溴化钠混合物(可产生HBr)的方法来制备1-溴丁烷,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夹持仪器没有画出)。
AB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在烧杯里的液面倒扣一个漏斗吸收     ,这样做的目的是           
(2)制备操作中,加入的浓硫酸事先必须进行稀释,其目的是           。(填字母)
a.减少副产物烯和醚的生成    b.减少Br2的生成   c.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3)有同学拟通过红外光谱仪鉴定所得产物中是否含有“-CH2CH2CH2CH3”,来确定副产物中是否存在丁醚(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该同学设计的鉴定方案  (填“合理” 或“不合理”), 理由是:                  
(4)为了进一步提纯1-溴丁烷,该小组同学查得相关有机物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
熔点/℃
沸点/℃
1-丁醇
-89.5
117.3
1-溴丁烷
-112.4
101.6
丁醚
-95.3
142.4
1-丁烯
-185.3
-6.5
则用B装置完成此提纯实验时,实验中要迅速升高温度至         收集所得馏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