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 和“郁垒 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用来驱鬼压邪.这是对联的萌芽.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五代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的对子.据说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以后.在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就是对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春联之设始自明太祖朱元璋.记载: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 .他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予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艺术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清康熙六十寿辰和乾隆八十寿辰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对楹联结构的规范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南怀瑾先生更是将“清对联 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 .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楹联也以新的面貌开始复兴.1984年成立中国楹联学会.1985年创办.1987年创办.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从此形成了群众性的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新风尚.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