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首先要让学生接受一个基本观点:愚公不愚.愚公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这不只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的“面山而居 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 .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的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说的就是移山之利.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 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 结束.肯定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 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 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类比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实质上“鼠目寸光 .他的一番话反映他逃避困难的思想.是不足取的.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