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 ③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 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 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 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什么叫阁子呀? 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④问题探究--本文写作的时间 一般人认为.本文的附记是作正文13年之后补写的.因为文中就有“余既为此志.后五年 “其后六年 “其后二年 的说法.加起来正好是13年. 也有人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依据有二: 其一.13年后正是作者“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之时.文中接着说:“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可见“自后 是修南阁子之后.“不常居 “多在外 言时间较长.由此可知.附记不是在修葺南阁子后立即补写的.而是其后若干年再补写的. 其二.附记的结尾耐人寻味:“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枇杷树生长速度缓慢.如果说是作正文13年后补记.则作附记距妻死只有两年时间.两年之内.枇杷树长得“亭亭如盖 是不可能的. 据此又有以下推断-- 归有光原居昆山.“项脊轩 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附记当作于35岁迁居之前.可能是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的.他18岁写正文.35岁左右补写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 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 之语也有了着落. 你认为有道理吗?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