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至“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剖析:此段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文中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作结.表达出至为恳切之情,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结构图解 主旨探究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本文作者李密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述的依据.其次.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次.抬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全文脉络清楚.构思缜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先尽孝.再尽忠.亦合情合理. 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 情感真挚 语言朴实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叙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叙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 的目的.李密并没有把感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悯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 .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 .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所以才有“实为狼狈 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 .并非“有所希冀 .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感人.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炼准确.有些词句还成了成语.如: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朝不虑夕等. 句题探究 李芳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她准备在班里组织一次以歌颂亲情为主题的活动.你能帮助她设计一个活动方案吗? 导思:亲情无价.亲情永存.她曾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无尽的思念.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携起手来.共唱亲情之歌. 探究:第一.安排同学们在课下搜集表现亲情的优秀诗文. 第二.同学们搜集完成后.先组织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朗诵自己搜集的诗文.并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然后与同学交流讨论.相互启发.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班内朗诵. 第三.排演室内剧.以赞颂亲情为主.可选择有表演积极性的同学参加. 第四.用排演相声.小品的形式.来歌颂亲情. 第五.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寻求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对亲情的歌颂.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