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罗纳的埃列娜家:安徒生向埃列娜道别.与她互诉衷肠.并反省自己的人生. 这三个场面中.夜行的驿车是主要的场面.充分地表现安徒生作为童话作家的特点.那么.课文中包括安徒生在内的各个人物都有怎样的特点呢? 先说安徒生.他爱幻想.把生活和童话结合起来了.仿佛生活在童话世界中.竟然在夜行的驿车里即兴发表“预言 .创作他的童话,他心中充满了爱.爱生活.爱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尤其爱小女孩.送玫瑰花给在饭馆洗碗的丑女孩.在林务员家附近草地蘑菇下藏一些小礼品.给林务员家的小女儿以惊喜.以幻想.以爱的启示.他在驿车上即兴发表“预言 .其实也是对三位姑娘的祝福,他爱美.对自然美景有着丰富的感受力.对人情美尤其是对女性美的感受非常敏锐.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世俗生活.发现平淡朴素中的闪光点,他为人正直.看见车夫拒载三位姑娘就打抱不平.面对神父的恶意诽谤直言反击,他不善于追求爱情.缺少情爱的力量和勇气.承认自己是一个爱情的失败者.为此深深痛苦,他具有平民化倾向.虽说身为著名童话作家.但丝毫没有鄙视社会下层人民.他生活在普通人当中感觉很安适.并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和才华.总之.本文写出了安徒生丰富复杂的性格.写出了他人性的伟大的一面和软弱的一面. 再说三位姑娘.她们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女子.质朴.善良.纯真.没什么文化修养.也不懂贵族社会的礼节.同时又感情丰富.在安徒生的激发下心中生出对未来的美好的想像和期望. 接着说埃列娜·葛维契奥里.她的形象和性格有点模糊.也许是贵妇人.也许是富家寡妇.也许是普通妇女.她是安徒生人生舞台上的一个陪衬人物.成为安徒生爱情经历的一个见证者. 最后说神父.他的性格是单一化的.古板.保守.说话尖刻.甚至可以用“猥琐 来形容.他成为安徒生的反衬者.就是说.他的宗教思维.保守倾向.反世俗情绪.从反面映衬了安徒生的追求善良.追求美.追求人性化的光彩德行.这个人物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一个“反面人物 . 课文在叙事和人物安排上都很讲究.作者采用纯客观叙事.即第三人称叙事.作者本人不出场.不表达情感态度.褒贬倾向.但叙事中自然暗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三个场面连接在一起.既是空间的位移.又是时间的推移.显示叙事的丰富性.其中夜行的驿车是主要场面.这一场面充分地展开.占据了文章的主要篇幅.为写好这一场面.得先有铺垫.即写安徒生在威尼斯旅店的经历,这还不够.还得有结局和延伸.即写安徒生后来造访埃列娜家.向她证实爱情.又向她告别爱情.进一步表现安徒生的矛盾复杂的性格. 夜行的驿车人物的先后出场是有意安排的.以安徒生为中心.他们有的是安徒生的正面衬托.有的是反面衬托.三位姑娘的出现是叙事的转折.旅行的平淡为之中止.热闹为之开始.人物各显本来面目.安徒生的作家本领顿生光彩.安徒生和埃列娜在维罗纳的相聚是夜行故事的发展.也是整个叙事的结束.在读者意想不到的地方补写一笔.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惊喜. 另外.环境描写也在文章中起一定的作用.为人物出场和活动提供了舞台和背景.让人看到安徒生时代的“真实 景象.黑暗中的景象不断摄入文章中.仿佛提示读者想像.安徒生就像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 课文语言都是描写性的语言.看来作者善于写场景.叙述故事和描写人物形象.也就是善于客观.细致.逼真地描写.完全映现当时的生活情景和人物风貌.完全发挥语言的形象性和逼真性效果.例如“一团团秋日低垂的乌云在大海上空翻滚 .文字不多.但是生动形象.当然.一旦“逼真 就显出虚构性来.很多的情景显然是虚构的.如写安徒生居住的旅店.“从大红天鹅绒的窗帘后边.时不时飞出一群金黄色的飞蛾 .安徒生果然亲见此事?作者写作的依据何在? 课文的语言.一方面写人写事的客观性很强.另一方面抒情味和哲理味很浓.首先.文中写景的文字就很有抒情味.例如“他醒来时.首先看到的是一颗绿色的硕大的星星.这颗星悬在中天.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就充满诗情画意,其次.有一些抒情和哲理的语句.在文章中夺人眼目.例如“这种心情乃是轻微的焦灼.不知从何处迸涌而出的语言的激流.以及骤然意识到自己具有诗的魅力和驾驭人类心灵的力量这三者的融合 .“这就跟他在一则故事中所说的一样.一只古老的魔箱的盖子砰的一声飞掉了.于是露出了藏在箱子里的尚未倾诉的思想.正在沉睡的感情和大地上一切迷人的东西──各种各样的花朵.色彩.声音.沁人心脾的和风.海洋的宽广.树林的喧闹.爱情的痛苦和婴儿的咿呀学语 .这些语句都富有情感和哲理.体现作者的语言创造力.是耐人寻味的.再有.下层人的一些语言也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又非常有情趣.例如车夫说:“上车吧.得感谢圣母.让你们碰到了这位瞎花钱的外国王子.他不过是不愿意因为你们耽搁驿车的时间.至于你们自个儿.在他眼里只是去年的通心粉.派不了什么用处. 这很像下层人民生活中得来的语言.给人以新鲜感.活泼感. 参考资料 巴乌斯托夫斯基 康斯坦丁·格奥尔吉耶维奇·巴乌斯托夫斯基于1892年出生在莫斯科.他的父亲是铁路统计员.祖父是扎波罗热哥萨克.祖母是土耳其人. 他在中说:“我的祖父是个和蔼可亲的蓝眼睛的老人.他总是用嗄哑的男高音唱古老的歌谣和哥萨克小曲.经常给我们讲`往昔生活中发生过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异常动听的故事. “我父亲所从事的职业要求他头脑清醒地对待一切事情.可他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幻想家.他受不了任何劳累和操心的事.所以他在亲友中是个出名的意志不坚的懒散的人.而且还是个空想家.用我祖母的话说.他是个`根本不配娶妻生子’的人.显然.他有了这种性格是不可能在一个地方久居的. “我母亲是个糖厂职员的女儿.性格严峻.处事专断.她一生都`固执己见’.尤其是在子女教育问题上. “我们家人口很多.大家都喜欢艺术.家里常常唱歌.弹琴.全家都醉心于艺术. 由此不难看出.作家自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他在进入基辅古典中学就读后.在文学.历史.心理学教师的谆谆诱导下.爱上了文学.并在这方面受到了系统的教育.他的同学中就有好几位后来成为名噪苏联文坛和艺坛的人物.如以一剧和长篇小说驰名国内外的作家布尔加科夫.以及导演别尔森涅夫和作曲家利里多森斯基等. 他念到中学六年级时.家境日趋贫困.他只能靠给人补习功课挣钱糊口和交学费. 1911年.亦即他在中学的最后一年.写了第一篇小说.发表在基辅的文学杂志上.从此他便立志当一名作家. 1912年.他考入基辅大学自然历史系.寒假和暑假则当家庭教师.1914年转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中途辍学.当了电车司机.后又志愿参加列车担架队和救护队.自1915年秋天起.他先后在布良斯克冶金工厂.新罗西斯克工厂.塔干罗克锅炉厂当工人.后又去亚速海渔业合作社当渔业工人.并在那里写了第一部中篇小说 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后.他返回莫斯科担任记者.十月革命后.仍留报社工作.常常列席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曾多次听到列宁的演说.后来他去基辅参加了红军. 由红军复员后.他一度在敖德萨的工作.与他同事的有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和诗人的卡塔耶夫.伊里夫.巴别尔.巴格里茨基等人.离开后.他在塔斯社前身罗斯塔社担任编辑. 巴乌斯托夫斯基和他父亲一样.性好流浪.用他自己的话说.“漫游之神 常常支配着他.到20世纪30年代初.他已游历了苏联和波兰的许多地方.他把这种漫游视作“到生活里去.以便熟悉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 的一种方式.他认为.没有生活经验.写作这条路是根本走不通的.他说过:“几乎我的每一本书都意味着一次旅行.换句话.说得更确切些.每次旅行之后.我总写成一本书. 1932年.他的中篇小说问世.小说描写俄罗斯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将文献资料与艺术构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他的成名作.评论界称其为“科学小说 .此书出版后.他便辞去通讯社的工作.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933年.他响应高尔基写工厂史的号召.完成传记小说.以一名拿破仑军官被俄军俘获后.在俄国一重工业工厂内所度过的余生为主线.反映了这个工厂的历史.1934年发表中篇小说.描绘排干沼泽地的艰苦过程,两年后发表中篇小说.主题与前书相同.结尾为沼泽地变成了繁花似锦的亚热带地区,两年后发表中篇小说.由三篇小说组成.第一篇写十二月党人的起义.第二篇写十月革命.第三篇写现当代.自1945年起开始写多卷集自传体小说:..和.多卷集以优美的语言和严谨的风格.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作者的经历.是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压卷之作. 1968年.巴乌斯托夫斯基在莫斯科与世长辞. 巴乌斯托夫斯基是一位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早期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幻想.自中期起.作品开始具有强烈的心理学倾向.着力于探讨人的感情和个性.从写多彩而奇特的英雄人物转而写普通人.塑造农民.劳动者和手艺人的形象.致力于发掘他们身上的“永恒之光 . 他不仅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中篇小说.而且尤其擅长写抒情色彩的短篇小说.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文笔细腻.格调清新.像一首首散文诗. 他创作特色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善于用诗一般优美.动人的语言描写自然科学领域内的故事.他的和曾被高尔基和克鲁普斯卡娅誉为小说和科学结合的创新范例. 巴乌斯托夫斯基还以知识渊博著称.著有一系列关于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契诃夫.雨果.福楼拜.莫泊桑及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画家弗鲁别利的传记作品. (选自.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