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路请缨 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 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 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 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3.品析鉴赏 ①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 “所赖 “勃 “呜乎 “云而 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 ②对偶句仿写练习.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A. 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 见秋水之浩淼, C. 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③“警句 品味 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中的“老当益壮 和“穷且益坚 .就是把“老 和“壮 .“穷 和“坚 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 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也是如此.通常.“东隅 已逝.则“桑榆 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 .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 和“萍水相逢 .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 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