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环境.感情.如果没有环境的启发.感情的激动.人们写出的诗或画出的画.必然是无病呻吟或枯燥乏味的.但一首好诗和一幅好画.给人们的享受各有一定的分量.有不同的内核. 杜甫诗云:“沱水流中坐.岷山到北堂. -“岷山沱江画图 这幅画我们已经无从看到.但可知画上未必在山上注写“岷山 .在水中注写“沱水 .即使曾有注字.而“流 和“到 也必无从注出.再退一步讲.水的“流 可用水纹表示.而山的“到 .又岂能画上两脚呢?无疑这是诗人赋予图画的内容.引发观画人的情感.诗与画因此相得益彰.今天此画虽已不存.而读此诗时.画面便如在眼前.甚至可以说.如真见原画.还未必比得上读诗所想的那么完美. 曾见一幅南宋人画的纨扇.画一条大船停泊在河边.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几占画面三分之一.相当充塞.题字是两句诗.“泬①明月夜.淡泊早秋天. 这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寥的.而画面上却是景物稠密的.用这样稠密的景物.竟能把“泬寥① “明月夜 和“淡泊 “早秋天 的难状内容.和盘托给观者.足使任何观者都不能不承认画出了以上四项内容.而且了无差错.如果先有题字.则是画手善于传出诗意.这定是深通诗意的画家,如果先有画.则是题者善于捉住画中的气氛.而用语言加工成为诗句.如诗非写者所作.题画者则是一位善于选句的专家.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的情感被题者领悟了. 元代“文人画 已然成为主流.无论画家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划是否舒适.即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在这种创作思想支配下.画上的题诗.与物象是舍是离.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他们的画或诗以及诗画合成的一幅幅作品.都是自标新义.自铸伟辞.说它们是瑰宝.是杰作.是因为这些诗人.画家所画的画.所写的字.所题的诗.其中都具有作者的灵魂.人格.学养.纸上表现出的艺能.不过是他们的灵魂.人格.学养升华后的反映而已. 南宋邓椿记载过皇帝以诗为题考画院的画手.什么“乱山藏古寺 .画山中庙宇的都不及格.有人画山中露出鸱尾②.旗杆的才及了格.“万绿丛中红一点 .画绿叶红花的都不及格.有人画竹林中关人有一点绛唇的乃得中选.“踏花归去马蹄香 .画家无法措手.有人画马蹄后追随飞舞着蜜蜂蝴蝶.便夺了魁.如此等等的故事.如果不是记录者想象捏造的.那只可以说这些画是“画谜 .谜面是画.谜底是诗.庸俗无聊.难称大雅.如果是记录者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些位记录者可以说“定非知诗人 了. (取材于启功) 注:①泬寥:空旷的样子.②鸱尾:中式房屋屋脊两端的陶制装饰物.形状略像鸱的尾巴.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画面上无法用题字的方法注明所画内容.题字的做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B.只有画面内容丰富.才能把诗句中难以用语言传达出的诗意充分表达出来. C.“文人画 的画面形象可能与现实形象有很大差别.但画家对此并不在意. D.曾有古书记载皇帝以诗为题.考查画院画手.作者认为这种记载不可相信. 15.根据文意.分条概述诗与画的关系.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