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实验事实表明.当一些基团处于苯环上时.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会变得容易进行.同时使再进入的基团将连接在它的邻位或对位.例如.当苯环上已存在一个甲基时.它的卤化.硝化和磺化等反应.反应温度均远低于苯.且新基团的导入均进入苯环上甲基的邻或对位: 甲基的这种作用称为定位效应.在这里甲基是一个邻.对位指向基.具有活化苯环的作用.称为活化基.类似的活化基团还有许多.它们也被称为第一类取代基.并按活化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下: -NH2.-NHR.-NR2.-OH>-NHCOR.-OR.>-R.-Ph>-X 处于这一顺序最末的卤素是个特例.它一方面是邻.对位指向基.另一方面又是使苯环致钝的基团.这是由于卤素的电负性远大于碳.因此其吸电子效应已超过了本身的供电子能力.这就使环上的电子云密度比卤素进入前有所降低.因而使亲电试剂的进攻显得不力.此称为钝化作用. 还有许多比卤素致钝力更强.而且使再进基团进入间位的取代基.它们被称为间位指示基或第二类取代基.按其致钝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下: -NR3+.-NO2.-CF3.-CCl3>-CN.-SO3H.-CH=O.-COR.-COOH.-COOR 常见的取代基的定位作用见表 邻对位定位基 间位定位基 活化苯环 钝化苯环 -NR2 -NR2 -NHR -NH2 -OH -OCH3 -NHCOR -CH3 -C2H5 -CH(CH3)2 -C(CH3)2 -Ar (-H) (-H) (-H) -CH2Cl -CH2Cl -F -Cl -Br -I -NO2 -CN -SO3H -CHO -COCH3 -COOH -COOR -CONH2 由于取代基的指向和活化或钝化作用.在合成一个指定化合物时.采取哪种路线就必须事先作全面考虑.如:欲合成下列化合物时.显然b-路线是合理的. 如果以苯为原料.欲合成对-硝基苯甲酸(此物质在后面章节将学到)时.则应该先对苯进行甲基化后再进行硝化.最后将甲基氧化: 3.例题精讲 例1.A.B.C三种物质分子式为C7H8O.若滴入FeCl3溶液.只有C呈紫色,若投入金属钠.只有B没有变化.在A.B中分别加入溴水.溴水不褪色. (1)写出A.B.C的结构简式:A .B .C (2)C的另外两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① .② 解析:利用性质推断有机物结构式.从分子式C7H8O看.应属含一个苯环的化合物.可能为酚.芳香醇或芳香醚.滴入FeCl3溶液.C呈紫色.C应为甲基苯酚,投入金属钠.B没有变化.C应为苯甲醚,在A.B中加入溴水.溴水不褪色.说明A为苯甲醇. 例2.怎样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 解析:在溶液中加入溴水.再过滤除去生成的三溴苯酚即可. 事实上.三溴苯酚为白色不溶于水的沉淀.却溶于有机物苯中.根本不能过滤出来.正确的解法:在溶液中加NaOH溶液.再分液. 例3.摄影胶卷上涂布的感光材料主要是AgBr.在照相时按动快门一瞬间.进入相机的光使AgBr发生了分解反应2AgBr2Ag+Br2.由于进光量极少.分解出的Ag极少.所以必须通过化学方法进行显影才能看到底片上的影像.对苯二酚是一种常用的显影剂.在显影时发生了如下变化: (1)曝光时所产生的微量Ag在显影过程中 . (A)是氧化剂 (B)是还原剂 (C)起催化剂的作用 (D)不起什么作用 (2)显影液中如果只溶有对苯二酚.显影速度则非常缓慢.为提高显影速度.可加入 . (A)Na2SO4 (B)Na2SO3 (C)Na2CO3 (D)Na2S2O3 (3)溶于显影液中的氧气能与对苯二酚反应.最终生成棕褐色的污斑.影响底片的质量. 为避免形成污斑.可向显影液中加入 . (A)Na2SO4 (B)Na2SO3 (C)Na2CO3 (D)Na2S2O3 解析 :(1)Ag不是反应物.它不可能是氧化剂或还原剂.如果微量Ag不起作用.显影后的底片就会漆黑一片.曝光时产生的微量Ag能催化反应③.因底片各处的曝光程度不同.分解出的Ag的量也不同.催化作用就有强弱之别.这样才能使底片上出现黑白有致的影像. (2)由苯酚的弱酸性可联想到对苯二酚也是弱酸.加碱(Na2CO3)可促其电离.增大 的浓度.提高显影速度. (3)可加入还原性比对苯二酚更强的物质.以消耗显影液中的O2.Na2SO3和Na2S2O3虽都有还原性.但后者能与AgBr发生配合反应. 例4.下列物质久置于空气中.颜色发生变化的是 A. B.苯酚 C. D.CaO 解析:这四种物质在空气中都易变质. 苯酚在空气中被氧化成粉红色物质. 答案:B.C 例5.A和B两种物质的分子式都是C7H8O.它们都能跟金属钠反应放出H2.A不与NaOH溶液反应.而B能与NaOH溶液反应.B能使适量的溴水褪色.并产生白色沉淀.A不能.B的一溴化物(C7H7BrO).有两种结构.试推断A和B的结构.并说明它们各属于哪一类有机物.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酚和醇的结构及性质的区别.由题意: ①由于A.B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且这两种物质分子中都只含有一个氧原子.所以它们的结构中有羟基.即它们是酚或醇. ②A不与NaOH溶液反应.说明A为醇.分子式可写为C7H7OH.B能与NaOH溶液反应.说明B为酚.分子中必含有苯环.分子式可写为:(CH3)C6H4(OH). ③从A的分子组成看.具有极大饱和性但A不能使溴水褪色.说明分子中不含有不饱和链烃基.应该含有苯环.即A是芳香醇分子式写为:C6H5CH2OH苯甲醇. B能使溴水褪色并生成白色沉淀.这是酚具有的特性.证明它是酚类.是甲基苯酚. ④甲苯酚有邻.间.对三种同分异构体.但只有对-甲苯酚的一溴代物含有两种结构: 答案:A是苯甲醇.结构简式为: B是对-甲苯酚.结构简式为: 例6.A.B.C三种物质的分子式都是.若滴入溶液.只有C呈现紫色,若投入金属钠.只有B无变化. (1)写出A.B.C的结构简式. (2)C有多种同分异构体.若其一溴代物最多有两种.C的这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 解析:C能遇水溶液变紫色.说明属于分类.应为: C与Na能反应.A与Na也反应.说明A中也有羟基且羟基不能与苯环直接相连.则为醇类: .B中无羟基.但与醇A.酚C又是同分异构体.可以属于醚类: 答案(A). B. (2) 例7.漆酚是生漆的主要成分.黄色.能溶于有机溶剂中.生漆涂在物体表面.能在空气中干燥转变为黑色漆膜.它不具有的化学性质为( ) A.可以燃烧.当氧气充分时.产物为CO2和H2O B.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 D.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解析:结构决定性质.从漆酚的结构式看.它具有苯酚和二烯烃或炔烃(-C15H27)的性质.作为含氧衍生物.可以燃烧生成CO2和H2O,作为酚.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作为苯酚和不饱和烃.能发生加成和取代反应.也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只有D不对. 答案:D 例8.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是: 该物质不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①可以燃烧 ②可以跟溴加成 ③可以被酸性溶液氧化 ④可以与溶液反应 ⑤可以跟NaOH溶液反应 ⑥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A.①③ B.③⑥ C.④⑤ D.④⑥ 解析:丁香油酚是一种含多种官能团的复杂有机物.分子中含有C.H元素.可以燃烧,含碳碳双键.可以发生与溴的加成反应.也可以被酸性溶液氧化,苯环碳上连有羟基.属酚类.显极弱酸性.可与NaOH溶液反应.但不能与溶液反应,分子中不存在“-X为Cl.Br.I 等能发生水解的官能团.故不能水解. 答案:D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H实际上是热力学中的一个物理量,叫做焓.一个体系的焓(H)的绝对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测得,但当体系发生变化时,我们可以测得体系的焓的变化,即焓变,用“△H”表示,△H=H(终态)-H(始态).
(1)化学反应中的△H是以
热能
热能
的形式体现的.
对于化学反应A+B=C+D,若H(A)+H(B)>H(C)+H(D),则该反应的△H为
小于
小于
0(填“大于”.“小于”),该反应是
放热
放热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有关.
已知:H2(g)+Cl2(g)=2HCl(g)△H=-185kJ?mol-1,△H(H2)=436kJ?mol-1
△H(Cl2)=247kJ?mol-1.则△H(HCl)=
434kJ?mol-1
434kJ?mol-1

(3)Hess G.H在总结大量实验事实之后认为,只要化学反应的始态和终态确定,则化学反应的△H便是定值,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有名的“Hess定律”.
已知:Fe2O3(s)+3CO(g)=2Fe(s)+3CO2(g)△H=-25kJ?mol-1
3Fe2O3(s)+CO(g)=2Fe3O4(s)+CO2(g)△H=-47kJ?mol-1
Fe3O4(s)+CO(g)=3FeO(s)+CO2(g)△H=19kJ?mol-1
请写出CO还原FeO的热化学方程式:
FeO(s)+CO(g)═Fe(s)+CO2(g)△H=-11kJ?mol-1
FeO(s)+CO(g)═Fe(s)+CO2(g)△H=-11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学研究表明,不少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即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都能同时进行.
(1)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
相等
相等
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
保持不变
保持不变
,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化学平衡状态.
(2)外界条件的变化有可能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平衡,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破坏和新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由条件改变时正反应速率[v(正)]和逆反应速率[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当v(正)>v(逆)时,平衡向右(正反应方向)移动,当v(正)<v(逆)时,平衡向左(逆反应方向)移动,当v(正)=v(逆)时,平衡不移动.勒夏特列从大量实验事实中总结出平衡移动的规律(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2A(g)+B(s) 2C(g);△H<0达到平衡.现只改变下列一个条件时,试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不移动)
1增大C的浓度
向左
向左
  ②减小A的浓度
向左
向左
③增大压强
不移动
不移动

(3)已知使用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试从反应速率的角度说明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原因
催化剂同时等幅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条件变化后正逆反应速率依然相等
催化剂同时等幅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条件变化后正逆反应速率依然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学研究表明,不少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即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都能同时进行.
(1)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______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______,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化学平衡状态.
(2)外界条件的变化有可能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平衡,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破坏和新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由条件改变时正反应速率[v(正)]和逆反应速率[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当v(正)>v(逆)时,平衡向右(正反应方向)移动,当v(正)<v(逆)时,平衡向左(逆反应方向)移动,当v(正)=v(逆)时,平衡不移动.勒夏特列从大量实验事实中总结出平衡移动的规律(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2A(g)+B(s) 
精英家教网
2C(g);△H<0达到平衡.现只改变下列一个条件时,试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不移动)
1增大C的浓度______  ②减小A的浓度______③增大压强______
(3)已知使用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试从反应速率的角度说明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原因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H实际上是热力学中的一个物理量,叫做焓.一个体系的焓(H)的绝对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测得,但当体系发生变化时,我们可以测得体系的焓的变化,即焓变,用“△H”表示,△H=H(终态)-H(始态).
(1)化学反应中的△H是以______的形式体现的.
对于化学反应A+B=C+D,若H(A)+H(B)>H(C)+H(D),则该反应的△H为______0(填“大于”.“小于”),该反应是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有关.
已知:H2(g)+Cl2(g)=2HCl(g)△H=-185kJ?mol-1,△H(H2)=436kJ?mol-1
△H(Cl2)=247kJ?mol-1.则△H(HCl)=______.
(3)Hess G.H在总结大量实验事实之后认为,只要化学反应的始态和终态确定,则化学反应的△H便是定值,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有名的“Hess定律”.
已知:Fe2O3(s)+3CO(g)=2Fe(s)+3CO2(g)△H=-25kJ?mol-1
3Fe2O3(s)+CO(g)=2Fe3O4(s)+CO2(g)△H=-47kJ?mol-1
Fe3O4(s)+CO(g)=3FeO(s)+CO2(g)△H=19kJ?mol-1
请写出CO还原FeO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H实际上是热力学中的一个物理量,叫做焓。一个体系的焓(H)的绝对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测得,但当体系发生变化时,我们可以测得体系的焓的变化,即焓变,用“ΔH”表示,ΔH=H(终态)-H(始态)。
(1)化学反应中的ΔH是以_______ 的形式体现的。对于化学反应A+B=C+D,若H(A)+H(B)>H(C)+H(D),则该反应的ΔH为____0(填“大于”.“小于”),该反应是 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有关。 
已知:298K时,
H2(g)+Cl2(g)=2HCl(g)  ΔH= -185 kJ/mol ΔH(H2)= 436 kJ/mol, ΔH(Cl2)= 247 kJ/mol。  则ΔH(HCl)= ________________。
(3)Hess G.H在总结大量实验事实之后认为,只要化学反应的始态和终态确定,则化学反应的ΔH便是定值,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有名的“Hess定律”。
已知:
Fe2O3(s)+3CO(g)=2Fe(s)+3CO2(g)    ΔH = -25 kJ/mol       
3Fe2O3(s)+CO(g)=2Fe3O4(s)+CO2(g)   ΔH = -47 kJ/mol    
Fe3O4(s)+CO(g)=3FeO(s)+CO2(g)      ΔH = +19 kJ/mol
请写出CO还原FeO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