烷烃物理性质: (1)状态:一般情况下.1-4个碳原子烷烃为气态.5-16个碳原子为液态.16个 碳原子以上为固态. (2)溶解性:烷烃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3)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升高. (4)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逐渐增加.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学生查阅资料得知溴乙烷的物理性质与制取方法如下表:
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溶解性 熔点 沸点 密度
溴乙烷 无色 液体 难溶于水 38.4℃ 119℃ 1.46g/cm3
制取溴乙烷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HBr
 浓H2SO4 
.
C2H5Br+H2O
联想到所学溴苯的制取,他设计了制取溴苯和溴乙烷的装置Ⅰ,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气密性后,向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苯和液溴.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至恰好于进气导管口.
③将A装置中的纯铁丝向下插入混合液中.
④点燃B装置中酒精灯,用小火缓缓对锥形瓶加热10min.
请填写下列空白:
(1)A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Br2
Fe
+HBr
+Br2
Fe
+HBr

(2)装置长导管a的作用是
导气、冷凝回流
导气、冷凝回流

(3)C装置中的U形管内用蒸馏水封住管底的作用是
溶解HBr、液封
溶解HBr、液封

(4)反应完毕后,U形管内的现象是
水底产生无色的油状液体
水底产生无色的油状液体
;分离出溴乙烷时所用的最主要的仪器名称是
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
(只填一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精英家教网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由Fe2+制备Fe(OH)2的过程中,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
方法一:按照图1进行实验,容器A中的反应开始时,弹簧夹C处于打开状态,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C,容器A中的反应仍在进行.最终在
 
容器中观察到白色沉淀,该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有:
 

方法二:按图2进行实验,最终在两极间的溶液中首先观察到白色沉淀.请从所提供的试剂或电极材料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①纯水  ②NaCl溶液  ③NaOH溶液  ④四氯化碳  ⑤CuCl2溶液  ⑥乙醇  ⑦Fe棒  ⑧植物油  ⑨碳棒
a为
 
,b为
 
,c为
 
,d为
 
.(填序号)
【探究思考】
实验表明上述实验中出现白色的沉淀会逐渐转变为灰绿色或绿色,那么如何解释出现灰绿色或绿色的现象呢?
(1)甲同学查阅资料后,得到Fe(OH)2如下信息:
资料名称 物理性质描述 化学性质描述
《化学辞典》,顾翼东编,1989年版P637 白色无定形粉末或白色至淡绿色六方晶体 与空气接触易被氧化,将细粉喷于空气中,则立即燃烧出火花
《大学普通化学(下册)》傅鹰著P637 白色沉淀 此沉淀易被氧化成微绿色Fe3(OH)8
《普通化学教程》(下册)P788 白色 能强烈吸收O2,迅速变成棕色
Fe(OH)3.这时作为氧化的中间产物为土绿色,其中含有Fe2+、Fe3+
阅读该资料后,你对上述实验中出现灰绿色或绿色的现象的解释是:
 
;资料中提及的微绿色Fe3(OH)8,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可写成
 

(2)乙同学依据配色原理:白色和棕色不可能调配成绿色或灰绿色的常识,认为绿色可能是形成Fe(OH)2?nH2O所致.用热水浴的方式加热“方法一”中生成的绿色沉淀,观察到沉淀由绿变白的趋势.加热时,“方法一”中弹簧夹C应处于
 
(填“打开”或“关闭”)状态,容器A中的反应须处于
 
(填“停止”或“发生”)状态.写出该实验中支持乙同学观点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由Fe2+制备Fe(OH)2的过程中,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
方法一:按照图1进行实验,容器A中的反应开始时,弹簧夹C处于打开状态,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C,容器A中的反应仍在进行.最终在
B
B
容器中观察到白色沉淀,该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有:
Fe+H2SO4=FeSO4+H2↑、FeSO4+2NaOH=Fe(OH)2↓+Na2SO4、H2SO4+2NaOH=Na2SO4+2H2O
Fe+H2SO4=FeSO4+H2↑、FeSO4+2NaOH=Fe(OH)2↓+Na2SO4、H2SO4+2NaOH=Na2SO4+2H2O

方法二:按图2进行实验,最终在两极间的溶液中首先观察到白色沉淀.请从所提供的试剂或电极材料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纯水  ②NaCl溶液  ③NaOH溶液  ④四氯化碳  ⑤CuCl2溶液  ⑥乙醇  ⑦Fe棒  ⑧植物油  ⑨碳棒
a为
,b为
⑨或⑦
⑨或⑦
,c为
,d为
②或③
②或③
.(填序号)
[探究思考]实验表明上述实验中出现白色的沉淀会逐渐转变为灰绿色或绿色,那么如何解释出现灰绿色或绿色的现象呢?
(1)甲同学查阅资料后,得到Fe(OH)2如下信息:
资料名称 物理性质描述 化学性质描述
《化学辞典》,顾翼东编,1989年版P637 白色无定形粉末或白色至淡绿色六方晶体 与空气接触易被氧化,将细粉喷于空气中,则立即燃烧出火花
《大学普通化学(下册)》傅鹰著P637 白色沉淀 此沉淀易被氧化成微绿色Fe3(OH)8
《普通化学教程》(下册)P788 白色 能强烈吸收O2,迅速变成棕色Fe(OH)3.这时作为氧化的中间产物为土绿色,其中含有Fe2+、Fe3+
阅读该资料后,你对上述实验中出现灰绿色或绿色的现象的解释是:
由于Fe(OH)2部分被氧化,混入少量的Fe(OH)3
由于Fe(OH)2部分被氧化,混入少量的Fe(OH)3
;资料中提及的微绿色Fe3(OH)8,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可写成
FeO?Fe2O3?4H2O
FeO?Fe2O3?4H2O

(2)乙同学依据配色原理:白色和棕色不可能调配成绿色或灰绿色的常识,认为绿色可能是形成Fe(OH)2?nH2O所致.用热水浴的方式加热“方法一”中生成的绿色沉淀,观察到沉淀由绿变白的趋势.
加热时,“方法一”中弹簧夹C应处于
打开
打开
(填“打开”或“关闭”)状态,容器A中的反应须处于
发生
发生
(填“停止”或“发生”)状态.写出该实验中支持乙同学观点的化学方程式
Fe(OH)2?nH2O
  △  
.
 
Fe(OH)2+nH2O
Fe(OH)2?nH2O
  △  
.
 
Fe(OH)2+nH2O

(3)欢迎你参加该研究小组的讨论,请提出一种在研究由Fe2+制备Fe(OH)2的过程中,有助于对沉淀由“白”变“绿”的现象进行合理解释的实验设计新思路.
向Fe2+和Fe3+的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观察生成的沉淀的颜色是否为灰绿色(或者可以将Fe(OH)3和Fe(OH)2混合后观察其颜色
向Fe2+和Fe3+的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观察生成的沉淀的颜色是否为灰绿色(或者可以将Fe(OH)3和Fe(OH)2混合后观察其颜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目前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便携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它以烷烃气体为燃料,每填充一次燃料,可连续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以50W的功率向外输出电能.这种电池的一极通入的是空气,而另一极通入的是烷烃气体;电解质是一种固体氧化物,该固体氧化物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2-.下列对该燃料电池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熔融电解质中,O2-由负极移向正极B、通甲烷的电极为电池的正极C、负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CH4+4O2--8e-?CO2+2H2OD、电路中每流过1mol电子,约有5.6L甲烷被完全氧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由Fe2制备Fe(OH)2的过程中,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

方法一:按照图1进行实验,容器A中的反应开始时,弹簧夹C处于打开状态,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C,容器A中的反应仍在进行。最终在_______容器中观察到白色沉淀,该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有:                                        

方法二:按图2进行实验,最终在两极间的溶液中首先观察到白色沉淀。请从所提供的试剂或电极材料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①纯水  ②NaCl溶液  ③NaOH溶液  ④四氯化碳  ⑤CuCl2溶液  ⑥乙醇  ⑦Fe棒  ⑧植物油  ⑨碳棒

a为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_,c为___________,d为___________。(填序号)

【探究思考】

实验表明上述实验中出现白色的沉淀会逐渐转变为灰绿色或绿色,那么如何解释出现灰绿色或绿色的现象呢?

(1)甲同学查阅资料后,得到Fe(OH)2如下信息:

资料名称

物理性质描述

化学性质描述

《化学辞典》,顾翼东编,1989年版P637

白色无定形粉末或白色至淡绿色六方晶体

与空气接触易被氧化,将细粉喷于空气中,则立即燃烧出火花

《大学普通化学(下册)》傅鹰著P637

白色沉淀

此沉淀易被氧化成微绿色Fe3(OH)8

《普通化学教程》(下册)P788

白色

能强烈吸收O2,迅速变成棕色

Fe(OH)3。这时作为氧化的中间产物为土绿色,其中含有Fe2、Fe3

 

阅读该资料后,你对上述实验中出现灰绿色或绿色的现象的解释是:__________     ;资料中提及的微绿色Fe3(OH)8,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可写成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依据配色原理:白色和棕色不可能调配成绿色或灰绿色的常识,认为绿色可能是形成Fe(OH)2·nH2O所致。用热水浴的方式加热“方法一”中生成的绿色沉淀,观察到沉淀由绿变白的趋势。加热时,“方法一”中弹簧夹C应处于_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状态,容器A中的反应须处于___________(填“停止”或“发生”)状态。写出该实验中支持乙同学观点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