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解析:在第问中.没有说明所给边长是腰长还是底边长.因此我们要进行分类讨论.在第(3)问中.只给出了三边长都是整数.而此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其最长边小于8cm.我们可以用列表法一一列出各组边长. 解:(1)如果腰长为4cm.则底边长为16-4-4=8cm.三边长为4cm.4cm.8cm.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所以应该是底边长为4cm.所以腰长为÷2=6cm.三边长为4cm.6cm.6cm.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所以另外两边长都为6cm. (2)如果腰长为6cm.则底边长为16-6-6=4cm.三边长为4cm.6cm.6cm.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所以另外两边长分别为6cm和4cm. 如果底边长为6cm.则腰长为÷2=5cm.三边长为6cm.5cm.5cm.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所以另外两边长都为5cm. (3)因为周长为16cm.且三边都是整数.所以三角形的最长边不会超过8cm且是等腰三角形.我们可用列表法.求出其各边长如下: 7cm.7cm.2cm,6cm.5cm.5cm,6cm.6cm.4cm.共有这三种情况.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选自《颜氏家训·教子第二》有删节)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庶纵不能尔         尔:这样   B.宜诫翻奖,应呵反笑   翻:反而
C.当以疾病为谕         谕:劝告   D.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衅:涂抹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B

 
A
 
   一言之行,遍于行路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

 
C
 
诚不得已也                  父母威严而有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某所,而母立于兹
11.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B.作者认为有些人不注意及早教育孩子,往往等子女骄横傲慢的习气已养成才去制止,父母树立不起威信,子女也会怨恨父母的管教。
C.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行鞭楚之罚是唯一的好方法,王大司马母魏夫人和梁元帝时一学士父亲教子之事就是明证。
D.本文针对当时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处处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言辞恳切,极其感人。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①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3分)
译文:                                                                     
②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3分)
译文:                                                                     
③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3分)
译文:                                                                     
13.结合全文回答:作者认为对子女进行教育有何重要性?文章在举例论证方面有什么特点?(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选自《颜氏家训·教子第二》有删节)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庶纵不能尔         尔:这样   B.宜诫翻奖,应呵反笑   翻:反而
C.当以疾病为谕         谕:劝告   D.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衅:涂抹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B

 
A
 
   一言之行,遍于行路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

 
C
 
诚不得已也                  父母威严而有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某所,而母立于兹
11.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B.作者认为有些人不注意及早教育孩子,往往等子女骄横傲慢的习气已养成才去制止,父母树立不起威信,子女也会怨恨父母的管教。
C.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行鞭楚之罚是唯一的好方法,王大司马母魏夫人和梁元帝时一学士父亲教子之事就是明证。
D.本文针对当时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处处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言辞恳切,极其感人。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①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3分)
译文:                                                                     
②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3分)
译文:                                                                     
③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3分)
译文:                                                                     
13.结合全文回答:作者认为对子女进行教育有何重要性?文章在举例论证方面有什么特点?(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选自《颜氏家训·教子第二》有删节)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庶纵不能尔         尔:这样   B.宜诫翻奖,应呵反笑   翻:反而
C.当以疾病为谕         谕:劝告   D.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衅:涂抹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B

 
A
 
   一言之行,遍于行路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

 
C
 
诚不得已也                  父母威严而有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某所,而母立于兹
11.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B.作者认为有些人不注意及早教育孩子,往往等子女骄横傲慢的习气已养成才去制止,父母树立不起威信,子女也会怨恨父母的管教。
C.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行鞭楚之罚是唯一的好方法,王大司马母魏夫人和梁元帝时一学士父亲教子之事就是明证。
D.本文针对当时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处处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言辞恳切,极其感人。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①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3分)
译文:                                                                     
②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3分)
译文:                                                                     
③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3分)
译文:                                                                     
13.结合全文回答:作者认为对子女进行教育有何重要性?文章在举例论证方面有什么特点?(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我老家有个习俗,吃年夜饭时,谁吃到包有钱币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顺顺当当、红运当头. 当然,有钱币的饺子只有1只,否则就不灵了. 今年外婆来深圳过年,她在60个饺子中的1个饺子里放了钱币,并给每人盛了15个饺子,结果爸爸、妈妈和外婆都没有吃到钱币,被外婆称之为“宝贝”我却吃到一只. (注:为预防SARS等病毒,我已说服外婆从明年开始用红枣替换钱币)请根据上述信息,简要解答下列问题:
①如果此游戏具有公平性,吃一个饺子能吃到钱币的概率是多少?“我”能吃到钱币的概率又是多少?
②事后“我”了解到:之所以“我”能吃到钱币,是因为外婆做了手脚。在此前提下,求“我”吃第一只饺子里有钱币的概率是多少?并设想和简要分析外婆做手脚的方法。
③还是4个人共吃60个饺子,且只有1只饺子中有钱币. 请你设计一个办法能使妈妈和外婆吃到钱币的概率都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32分)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又使有识之士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交通工具

1825年9月27日早晨发生的情蒂是难以描述的……列车在预定的时刻开动了。“运动号”火车头由它的制造者——史蒂芬孙——驾驶带着列车走,火车头后面是六节装煤和面粉的车厢;在这六节后面的车厢里坐着铁路的经理和老板,后面又是二十节改供乘客用的煤车,都挤满了乘客,最后是六节装满煤的车厢。
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跟着火车跑;另外一些人骑在马上沿路旁跟随着火车。在近达林敦的路上有一个大斜坡,史蒂芬孙决定在这个地方试验火车头的速度;他放出警号清除道路,加快行进,速度迭每小时15英里(24千米),……车上共有450个乘客,列车载重共90吨。
——周一良、昊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袁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创立。
材料三 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在这些纺织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年到1835年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材料四 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这决不是欧美所能及的。欧美为什么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早期交通工具的特点(4分)及交通工具变革的影响。(6分)
(2)人们普遍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结合材料二分析上述观点。(6分)
(3)从材料三、四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和孙中山对工业革命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状况有何共识?(2分)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张有何不同?(6分)
(4)为了改变贫富严重不平等的状况,孙中山先后进行了怎样的探索?(4分)请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探索活动。(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