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cm 由已知EF=14.GH=4且EG=HF ∴EH=5+4=9 BC=2EH=18 如图.作DE∥AC交BC延长线于E. 由已知ΔB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如图 ∵AB=6.BC=8.AC=10 ∴EF=3.DE=4.DF=5 ∴ΔDEF为RtΔ. 最长边DF=5.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理解】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

如图1,△ABC中,若AB=8,AC=6,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点E,使DE=AD,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
(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的理由是
B
B

A.SSS      B.SAS      C.AAS        D.HL
(2)求得AD的取值范围是
C
C

A.6<AD<8   B.6≤AD≤8  C.1<AD<7  D.1≤AD≤7
【感悟】
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
【问题解决】
(3)如图2,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且AE=EF. 求证:AC=BF.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1•黄冈)先阅读下列第(1)题的解答过程:
(1)已知a,β是方程x2+2x-7=0的两个实数根,求a2+3β2+4β的值.
解法1:∵a,β是方程x2+2x-7=0的两个实数根,
∴a2+2a-7=0,β2+2β-7=0,且a+β=-2.
∴a2=7-2a,β2=7-2β.
∴a2+3β2+4β=7-2a+3(7-2β)+4β=28-2(a+β)=28-2×(-2)=32.
解法2:由求根公式得a=1+2
2
,β=-1-2
2

∴a2+3β2+4β=(-1+2
2
2+3(-1-2
2
2+4(-1-2
2

=9-4
2
+3(9+4
2
)-4-8
2
=32.
当a=-1-2
2
,β=-1+2
2
时,同理可得a2+3β2+4β=32.
解法3:由已知得a+β=-2,aβ=-7.
∴a22=(a+β)2-2aβ=18.
令a2+3β2+4β=A,β2+3a2+4a=B.
∴A+B=4(a22)+4(a+β)=4×18+4×(-2)=64.①
A-B=2(β2-a2)+4(β-a)=2(β+a)(β-a)+4(β-a)=0.②
①+②,得2A=64,∴A=32.
请仿照上面的解法中的一种或自己另外寻注一种方法解答下面的问题:
(2)已知x1,x2是方程x2-x-9=0的两个实数根,求代数式x13+7x22+3x2-66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定义,解答下列问题.
一个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cm和7cm,第三边长为a cm,且整数a满足a2-10a+21=0,求三角形的周长.
解:由已知可得4<a<10,则a可取5,6,7,8,9.(第一步)
当a=5时,代入a2-10a+21=52-10×5+21≠0,故a=5不是方程的根.
同理可知a=6,a=8,a=9都不是方程的根.
∴a=7是方程的根.(第二步)
∴△ABC的周长是3+7+7=17(cm).
上述过程中,第一步是根据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第二步应用了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数学思想,确定a的值的大小是根据
方程根的定义
方程根的定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由已知∠A=∠C,EF∥BD,说明∠AEF=∠D的理由.
(1)因为∠A=∠C(已知),
所以
AB
AB
CD
CD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所以∠B=∠D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2)因为EF∥BD(已知),
所以∠AEF=∠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因为∠B=∠D(已证)
所以
∠AEF
∠AEF
=
∠D
∠D
 (
等量代换
等量代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7、小明、小亮、小刚、小颖一起研究一道数学题.如图,已知EF⊥AB,CD⊥AB,
小明说:“如果还知道∠CDG=∠BFE,则能得到∠AGD=∠ACB.”
小亮说:“把小明的已知和结论倒过来,即由∠AGD=∠ACB,
可得到∠CDG=∠BFE.”
小刚说:“∠AGD一定大于∠BFE.”
小颖说:“如果连接GF,则GF一定平行于AB.”
他们四人中,有(  )个人的说法是正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