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对“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 的认识 1. 将已知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构造有关系数的方程, 例33 2. 已知函数解析式及其图象上一点的某坐标.求这点的坐标 例33(3) [将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构造这点另一坐标的方程] 3. 已知函数解析式及图象上一点(a.b).但a.b未知.求点坐标 例15(7) [将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构造关于a.b的方程] [还须一个条件.构造关于a.b的另一个方程] 4. 函数解析式中有待定系数k.点的某坐标a不知道.求函数解析式及点的坐标 [将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构造关于a.k的方程] 例33(4) 5. 用函数解析式中待定系数a.b表示点的坐标.将点的坐标代入另一函数解析式.构造关于a.b的方程 6. 求两个已知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 [解这两个函数解析式联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1)如图,平面内两条互相
垂直
并且原点
重合
数轴
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称为
x轴
横轴
,习惯上取
向右方向
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
y轴
纵轴
,取
向上方向
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
原点
.直角坐标系所在的
平面
叫做坐标平面.

(2)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
有序数对
来表示.如果有序数对(a,b)表示坐标平面内的点A,那么有序数对(a,b)叫做
A点的坐标
.其中,a叫做A点的
横坐标
;b叫做A点的
纵坐标

(3)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
两条坐标轴
分成了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如图所示,分别叫做
第一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注意
坐标轴上的点
不属于任何象限.

(4)坐标平面内,点所在的位置不同,它的坐标的符号特征如下:(请用“+”、“-”、“0”分别填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已知点P的坐标为(m,0),在x轴上存在点Q(不与P点重合),以PQ为边长作正方形PQMN,使点M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小明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发现不论m取何值,符合上述条件的正方形只有两个,且一个正方形的顶点M在第四象限,另一个正方形的顶点在第二象限;

(1) 如图7所示,点P坐标为(1,0),图中已画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正方形PQMN,请你在图中画出符合条件的另一个正方形,并写出点的坐标;

(2) 请你通过改变P点的坐标,对直线M的解析式ykxb进行探究:

①写出k的值;

②若点P的坐标为(m,0),求b的值;

(3) 依据(2)的规律,如果点P的坐标为(8,0),请你求出点和点M的坐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已知点P的坐标为(m,0),在x轴上存在点Q(不与P点重合),以PQ为边长作正方形PQMN,使点M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小明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发现不论m取何值,符合上述条件的正方形只有两个,且一个正方形的顶点M在第四象限,另一个正方形的顶点在第二象限;

(1)如图所示,点P坐标为(1,0),图中已画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正方形PQMN,请你在图中画出符合条件的另一个正方形,并写出点的坐标;

(2)请你通过改变P点的坐标,对直线M的解析式y﹦kx+b进行探究:

①k=              

②若点P的坐标为(m,0),则b=              

(3)依据(2)的规律,如果点P的坐标为(8,0),请你求出点和点M的坐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已知点P的坐标为(m,0),在x轴上存在点Q(不与P点重合),以PQ为边长作正方形PQMN,使点M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小明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发现不论m取何值,符合上述条件的正方形只有两个,且一个正方形的顶点M在第四象限,另一个正方形的顶点在第二象限;
(1)如图所示,点P坐标为(1,0),图中已画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正方形PQMN,请你在图中画出符合条件的另一个正方形,并写出点的坐标;
(2)请你通过改变P点的坐标,对直线M的解析式y﹦kx+b进行探究:
①k=             
②若点P的坐标为(m,0),则b=             
(3)依据(2)的规律,如果点P的坐标为(8,0),请你求出点和点M的坐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x轴所在的直线绕着原点O顺时针旋转a度角后的图形,若它与反比例函数y=数学公式的图象分别交于第二,四象限的点B,D,已知A(-m,0),C(m,0).
(1)直接判断并填写:不论x取何值,四边形ABCD的形状一定是______:
(2)①当点B为(k,3)时,四边形ABCD是矩形,试求k,a和m的值.
②观察猜想:对①中的m 值,能使四边形ABCD为矩形的点B共有几个?并求出B点坐标.
(3)试探究:四边形ABCD能不能是菱形?若能,直接写出B点的坐标;若不能,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