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6.(2006安徽新课改中考,6) 在进行“施用化肥的利与弊”辩论中,正方的观点是使用化肥有利,下列论点不能成为正方论据的是( )
A.复合化肥能给农作物提供几种营养元素
B.施用化肥是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手段
C.施用化肥肥效快,效果明显
D.任意施用化肥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解析:化肥的滥施,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造成水源和土壤污染。这不能成为辩论中正方的观点。
答案:D
15.油炸食物不宜多吃,因为食物长时间煎炸后所产生的微量的丙烯醛(化学式C3H4O)等有毒物质,会损害人体健康。下列有关丙烯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9∶1∶2
C.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依次为3∶4∶1
D.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该有机物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36∶4∶16=9∶1∶4。
答案:B
14.(2006山东滨州中考,14) “绿色化学”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将成为2l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化学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又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据此思考判断,下面不属于“绿色化学”考虑内容的是( )
A.反应在无毒、无公害的条件下进行,如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和催化剂
B.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尽可能无毒、无害或毒性极小
C.尽可能通过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
D.尽可能采用可再生原料,且原料利用率尽可能最大化,副产物或废料产生率最小化
解析:“绿色化学”是对环境不造成危害的化学,无毒无害并最大限度利用反应原子。“绿色化学”不考虑生产成本的问题。
答案:C
13.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正常情况下能维持这个含量基本不变是因为自然界存在如右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图中A处不包括下列各项中的( )
二氧化碳内循环
A.人和动物的呼吸 B.植物的呼吸作用
C.含碳燃料的燃烧 D.用氢气作燃料驱动火箭
解析:人、动物和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含碳燃料的燃烧也放出二氧化碳,故不包括D项。
答案:D
12.2005年4月卫生部发布检测报告,市场上近90种食品被检出含有“苏丹红”。如果长期食用含该类物质的食品会增加人体患癌的危险性。其中“苏丹红一号”的化学式为C16H12ON2。对该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苏丹红一号是一种氧化物
B.苏丹红一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C.苏丹红一号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苏丹红一号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8∶1
解析:从氧化物、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入手。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C、N的质量比为48∶7。
答案:B
11.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肥皂水可验证生活用水中含钙、镁物质的多少
B.纯净水干净、卫生,长期饮用对人体健康有益
C.向公路的积雪上撒些食盐,能使积雪加快融化
D.在水中滴入洗洁精易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解析:纯净水由于缺少人体必需的矿物质,长期饮用对人体不利。
答案:B
10.经测定Na2SO4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
温度/℃ |
40 |
60 |
80 |
100 |
溶解度/
g |
48.8 |
45.3 |
43.7 |
42.5 |
下图是表示随温度变化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曲线,其中能够表示出随温度变化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化曲线的是( )
解析:由上表分析可知,Na2SO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答案:C
9.生活处处皆化学。请根据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B.铁制品电焊前用稀硫酸除铁锈
C.冰箱里放置活性炭除异味 D.在不锈钢桶内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解析:选项A中利用了食醋的酸性,能与水垢(CaCO3)反应;选项B中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能与H2SO4反应,从而除锈;选项C中活性炭中具有吸附性,能去除冰箱中的异味;只有选项D中铁会与波尔多液中的CuSO4反应,而使农药失效,做法是错误的。
答案:D
8.一种新型绿色电池--燃料电池,是把一些燃料和氧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发电站。下列物质不适合作这种燃料电池的燃料的是( )
A.硫磺 B.氢气 C.甲烷 D.一氧化碳
解析:硫磺燃烧产生SO2,会污染空气。
答案:A
7.(2006湖南长沙中考,2) 李洁同学学习化学后,对装修新房的爸爸说:“如果厨房不装抽油烟机家具将会沾满油渍。”李洁同学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 )
A.分子很大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解析: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油烟分子如果不被抽油烟机排出,会扩散到房间里,并附着到家具上。
答案: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