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物质构成的奥秘》告诉我们:元素的种类、化学性质分别与下列粒子数密切相关它是
A. 质子数、中子数 B. 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C. 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质子数
4.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氢元素,又能表示氢原子的是
A. 2H B. 2H+ C. 2H2 D. H
3.关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D. 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 下列化学式中,书写错误的是
A.氧化钙 OCa B.氧化镁 MgO
C.三氯化铁 FeCl3 D. 三氧化硫SO3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A. CaO B. Al2O3 C. SiO2 D. Fe3O4
6.(10分)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
以下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步骤:
⑴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
1s后取出,现象如右图A,这证明焰心
。
⑵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右图B),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是 、 。
⑶猜想和验证
猜想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
假设①:焰心气体含CO2 |
在未点燃的短玻管上口
. |
|
假设①不成立 |
|
假设②:焰心气体含CO |
用表面烧黑的灼热钢丝迅速插入短玻璃管上口 |
烧黑的钢丝变成红色 |
|
|
假设③:焰心气体含石蜡蒸气 |
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手入焰心,上端 |
|
假设③成立 |
|
试用火焰点燃。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 |
|
|||
⑷若蜡烛的分子式用CxH4y表示,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⑴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⑵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⑶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⑷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 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4.(4分)今年6月1日,江苏省环保厅公布了2005年全省环境质量公报。公报显示,无锡市空气质量较差,为中污染级,其中二氧化硫未能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认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他们在课外活动时对“二氧化硫能否与水反应生成酸”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资料]常温下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气体,易溶于水。
[假 设]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设计实验]
(1)小雨同学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他认为,若紫色石蕊试液变 ① 色,则证明假设成立。
(2)小涛同学认为小雨同学的实验方案不严密。小涛同学用紫色石蕊试液将白色滤纸染成紫色,干燥后做成三朵紫色的小花,然后按下列图示进行实验,在(I)、(Ⅱ)、(Ⅲ)中分别观察到变色和不变色的两种现象。
小涛同学认为,若 ② (填序号)中的紫色小花变色,则证明假设成立。
[交流与反思]小明同学对小涛同学的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其理由是 ③ 。三位同学讨论后补充了一个实验,使探究活动获得了成功,你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是 ④ (简述实验步骤和现象)。
[结 论]通过上述实验得出: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3.许多蔬菜(如黄瓜)中富含人体需要的维生素C,其分子结构式如右图:维生素C是由__________元素组成;维生素C在pH<5的环境下较稳定,为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黄瓜在烹饪时加入少量的__________;维生素C片保存时,应注意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