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如下图装置进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要使B 中收集满干燥的SO2气体(并证实B中已收集满),则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接 接 接 接 (用字母表示)
(3)C 中盛放的试剂是 ,证明B 中已收集满SO2的现象是 。 (4)待烧瓶中充分反应后,同学们发现铜有剩余,经检测发现硫酸也有剩余。检验硫酸有剩余的方法是 。 (5)在不补充浓硫酸的前提下,为使铜进一步溶解,可向烧瓶中加入 (填序号)。
① 盐酸 ② FeSO4 ③ Fe2O3 ④KNO3
(二)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为了证明、比较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 实验室常选用制CO2的发生装置制SO2;实验室用MnO2跟浓盐酸反应制备Cl2时,应选用上图A、E两发生装置中 装置(填装置序号)制Cl2,通过_____________(填写仪器名称)向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浓盐酸,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后,发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都褪去,停止通气后,给B、D两个试管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
B: ,
D: 。
(3) 甲乙两名同学分别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两种气体按不同比例混合后的漂白性。
试分析:
①在气体进入品红溶液之前,先将SO2和Cl2通过盛有浓硫酸装置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通气一段时间后,品红溶液几乎不褪色,其原因是:
(结合反应方程式)。
11.(6分)氧化还原反应中实际上包含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下面是一个还原过程的反应式:
NO3-+4H++3 e -= NO+2H2O
KMnO4、Na2CO3、FeO、Al(OH)3四种物质中的一种物质(甲)能使上述还原过程发生。
(1)写出并配平该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如反应转移了0.6mol e-,则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_______________L。
(3)若1mol甲与某浓度硝酸反应时,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增加,原因是: 。
12.(24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0.迷迭香酸是从蜂花属植物中提取得到的酸性物质,其结构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迷迭香酸属于芳香烃
B.1mol迷迭香酸最多能和9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C.迷迭香酸可以发生水解反应、取代反应和酯化反应
D.1mol迷迭香酸最多能和含5mol NaOH的水溶液完全反应
第Ⅱ卷 (80分)
9.可用于鉴别以下三种化合物的一组试剂是
乙酰水杨酸 丁香酚 肉桂酸
①银氨溶液 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③氯化铁溶液 ④氢氧化钠溶液
A.②与③ B.③与④ C.①与④ D. ①与②
8.邻甲基苯甲酸()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属于酯类,且分子结构中有甲基和苯环的异构体有
A.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7.下列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原子有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B.最多可能有10个碳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C.8个碳原子可能都在同一直线上 D.最多只可能有6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6.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A. 2-甲基-3-丁炔
B. 1,3,4-三甲苯
C. 2-甲基-2-氯丙烷
D. 2-甲基-1-丙醇
5.某温度下,将Cl2通入KOH溶液中得KCl、KClO3和KClO的混合溶液。经测定ClO3-和ClO-物质的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被还原的Cl2与被氧化Cl2的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3 B.3:4 C.11:3 D.10:3
4.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中有碳酸钡
B.在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
C.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
D.洗气瓶中无沉淀产生
3.室温时,两个容积相同的烧瓶中分别盛有M和N两种气体(同温同压),取下弹簧夹A,使两烧瓶内的气体接触(如图),容器内的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③ D.①④③②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