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4.在当代,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发扬长征精神,必须做到
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④加强经济建设的职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商领官船员树一帜,洋人势力挟重资经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这表明李鸿章主张举办民用企业的最主要意图是
A、限制民族资本 B、追随外国资本主义
C、保护民族资本 D、与外国资本家争夺市场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军事奇迹.回答24题。
22、秦国能统一六国是国强的结果,但统一后,没有执行富民政策,最终而亡。秦统治者违背富民政策的主要措施有①徭役繁重 ②刑法不均 ③赋税沉重 ④焚书坑儒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
结合近代史相关知识,回答23题
2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富民强国是历史的经验,只有民富了,才能真正强国。据此回答22题:
20、余秋雨先生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请你判断一下,余先生笔下的“它”指的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回答21题。
19.就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民族独立与近代化关系的问题,某班举行了一场辩论会,你认为哪一方同学观点更符合近代中国的实际?甲方: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只有先进行近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乙方:从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探索的结果看,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A.甲方 B.乙方 C.甲乙方都符合 D.甲乙方都不符合
古代水利、运输工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回答20题。
18.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赔款太少 B.鸦片仍然不能输入
C.清政府不听话 D.外国商品滞销
17.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入侵内蒙古西部,成吉思汗陵的安全受到威胁,国共两党一致举助成吉思汗陵榇(chen棺材)西迁至青海的塔尔寺。这一行动在当时最重要的意义是
A.体现了国共两党民族平等政策 B.使文物免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坏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有利于民族团结,共同抗日
对文本文字进行准确、合理的解读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回答18题。
历史前进的路途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据此回答14-16题。
14.决定商较变法成功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是
A.改革者个人的命运沉浮 B.新法是否都一直贯彻实行
C.支持变法的当权者的存在与否 D.是否存在着改革的反对派
15.毛泽东说:“……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其判断的依据是
①沿途宣传了革命思想 ②锤炼了中共和红军的革命精神
③实现了红军几大主力的伟大转移 ④途中彻底解决组织和思想路线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孙中山之所以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根本原因是
A.孙中山革命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B.孙中山吸取了以往革命失败的教训
C.苏联和中共给予了大量的帮助 D.时代大潮的推动
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民族解放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回答17题。
交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家在政治上的控制。据此回答12-13题。
12.《话说长江》的解说陈铎曾对中国古代的两个伟大的工程评价道:一个是阳刚的一撇,另一个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一个巨大的中国“人”。那么,这两个工程是
A.长城、坎儿井 B.秦兵马俑、都江堰
C.长城、京杭大运河 D.长城、隋朝大运河
13.歌手韩红唱道:“……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歌中的“天路”指
A.兰新铁穿 B.宝成铁路 C.成昆铁路 D.青藏铁路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