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24827  124835  124841  124845  124851  124853  124857  124863  124865  124871  124877  124881  124883  124887  124893  124895  124901  124905  124907  124911  124913  124917  124919  124921  124922  124923  124925  124926  124927  124929  124931  124935  124937  124941  124943  124947  124953  124955  124961  124965  124967  124971  124977  124983  124985  124991  124995  124997  125003  125007  125013  125021  447348 

3.为避免考核知识点条目上的重复,删去第?章“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第(1)节中的“商品服务市场”;删去第8章“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第(1)节中的“经济全球化”。

试题详情

2.为使考核知识点表述更加准确,将第6章“银行和储蓄者”第(2)节中“储蓄的类型及作用”知识点更改为“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试题详情

1.增加的知识点:在第l章“商品和商品经济”第(2)节中增加“通货嘭胀与通货紧缩”知识点:在第8章“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第(1)节中增加“外汇与汇率”知识点。

试题详情

2.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①国民党的政治独裁和国统区的经济恶化

②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③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

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政  治

试题详情

1.将“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改为“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删去“九品中正制”和“士族制度”,增加“江南经济的发展”。

试题详情

1.先秦

(1)夏朝

①夏朝的建立和灭亡

②夏朝的农业生产

(2)商朝

①商朝的奴隶制

②商朝的青铜器

(3)西周

①武王伐纣

②井田制与分封制

(4)春秋和战国

①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②铁农具、牛耕和水利工程

③商鞅变法

④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确立

⑤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一节下的“士族”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课程修改或删去的内容

试题详情

5.中国地理的“国土的整治与开发”部分主要的改动有2处。

   (1)鉴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所以把有强调正面意义为主的表述,改为客观性的表述。即将“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替换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

(2)有关商品农业的部分,除了文字的梳理外,将“发展方向”改为“发展趋势”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

历史

旧课程删去的内容

试题详情

4.中国地理部分气候和河流部分的改动同老课程的说明。

试题详情

3.世界地理部分除了文字顺序方面的改动外,没有其他改动。

试题详情

2.第二部分(人文地理)作了8处改动。

   (1)将“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替换为“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区位论的观点被引入中学地理教学后,一时成为时髦的理论。但是,区位论对于分析点状分布的地理事物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对于片状分布的地理事物则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加以说明和解释。因此在农业问题中强调区位,有点“泛化”的味道,把本来简单明了的问题复杂和抽象化了。这里重新改为具体的表述,更为简洁。

   (2)在“人口数量与环境”部分,将“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替换为“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把“入口发展模型形成”替换为“入口数量增长”。该两处替换,均是为了使说明的表述更加符合中学的教学实际。如在中学的地理教学中根本不可能讲述人口发展的数学模型问题。

   (3)对“聚落的形成”中,把“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替换为“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同时删除了“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所以删除后面一句,是因为前面的城市的起源包含了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的内容。前半句的替换,则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人类社会诞生的初期,聚落的形成主要是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那个时期还基本没有“历史条件”可言。

   (4)“城市区位”部分,下面内容是对城市区位主要内容的解释,不能用“区位”去解释区位。故将具体说明中的“城市区位”替换为“城市发展”。

   (5)“城市化”一节,中学教学主要就是讲解的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进程。故将题目直接换为“城市化及其进程”。而“城市化的标志。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从来就不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故删除。

   (6)“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中,原“区域发展中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作用”表述不顺畅,改为“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7)在有关环境的表述中,将“环境问题及其发展”,改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属于简单的词语搭配问题。将“环保事业”替换为“环境保护”,原因显而易见:在中学地理教育中不可能讲解关于环保书业的全面内容,而只能讲解其中关于环境保护的部分。 

   (8)把“入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替换成“入地关系的演变”。理由是在中学的地理教学中涉及的仅仅是入地关系本身的--些基本问题,而不是入地关系思想的形成等学术发展史方面的问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