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但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千百年来,人们为此事论不休。陕西、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省都有人声称“杏花村”源自该省,但都拿不出确凿无疑的证据。据此回答34-35题。
34.“杏花村”在山西汾阳的观点影响较大。当前,山西汾阳围绕“杏花村”做足文章,不仅旅游业开展的有声有色,更有“杏花酒”名闻天下。但据缪钺《杜牧年谱》,杜牧一生从未到过汾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勃兴,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强拉古代名人“入伙”以造声势的现象。对此类现象的正确认识是 ( )
A.这表明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
B.其实质是经济资源的竞争
C.这表明必须加强国际宏观调控
D.这表明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
35.有专家指出,诗中的“杏花村”很有可能并不是一个地名,而仅仅是一座掩映在杏花深处的普通村落而已。一些地方在缺乏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本村“杏花村”乃杜诗“杏花村”之正宗,这表明 ( )
A.错误观点是人主观自生的
B.某些观点不一定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C.人的主观认识往往受其所处立场的影响
D.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第Ⅱ卷(共160分)
当前,娱乐、休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31-33题。
31.近几年来,人们的休闲方式不断“升级”,昔日的某些“贵族运动”,如打网球、打保龄球等,如今已经成为平民时尚。人们的休闲方式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C.社会商品、服务的物价水平下降 D.居民家庭人口数量减少
32.在人们的休闲方式不断“升级”的同时,人们对休闲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也在增加。 2004年春节黄金周期间,一些城里人不再向往常一样涌向各个景点,而选择去乡村体味田园生活。城市周边的一些农户适时推出“农家乐”服务项目,接待城里人前来品尝农家饭菜等。这表明 ( )
①市场对资源配置起调节作用 ②消费需求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③生产决定消费 ④我国城乡差别依然存在
A.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33.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普遍推崇的是“工作着是美丽的”,而把追求生活品位的行为斥之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现在人们普遍推崇“美丽的工作着”,开始大胆地追求“小资产阶级情调”了。这主要说明 ( )
A.立场不同,人们的认识必然不同
B.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C.一些人步入了享乐主义的误区
D.工作与享受是人生价值忠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据此回答29-30题。
29.陕西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近几年来,一些农业科学家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或自办企业等形式,迅速成为“科技富翁”。这种分配方式的意义在于 ( )
A.把科学技术等复杂劳动与一般劳动区别开来
B.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C.拉开收入差距,消除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D.激发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活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0.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因此,收入分配在坚持效益优先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公平,必须 ( )
①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②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③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
④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A.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④
2003年8月4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生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伤人事件。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积极医救受伤人员,并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中方的损失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日本政府一开始闪烁其辞,但在我国政府再次严正交涉下,才派出代表团到实地考察,最终不得不承认该事件系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所为,并作出赔偿。据此回答27-28题。
27.中国政府的作法表明 ( )
①中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③我国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
④中国政府是尊重和保护人权的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②④
28.1997年,中日两国同时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国际公约》。根据这一公约,中、日双方达成协议,由日本政府在10年内彻底清除侵华日军遗弃在中国的化学武器,必要时可延迟到2012年。现在6年过去了,日本政府的工作基本上停留在探察阶段。下列看法正确是 ( )
A.《禁止化学武器国际公约》对日本政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B.日本政府必须履行义务
C.《禁止化学武器国际公约》是由联合国制定的
D.国际法高于国家政权
2003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会议指出,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要把做好人才工作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据此回答24-26题。
24.中央把人才问题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主要是因为 ( )
A.人才资源的配置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基础
B.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C.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D.我国人才资源匮乏
25.把中央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部署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根据党管人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格局,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改进人才工作方法,不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是因为 ( )
①党是人才政策和法规的制定者 ②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进行组织上的领导 ③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党管人才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④
26.近年来,为了使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领导岗位,我国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实行体制公示制度,让群众参与干部的选拔任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制度体现了人民群众享有
( )
A.选举权 B.决定权 C.监督权 D.任免权
自古以来,台湾地区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回答22-23题。
22.中国古代史上,中央政权管辖今台湾地区的最早统治机构是 ( )
A.台湾办事大臣 B.台湾府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省
23.下列人物为2003年11月18日福建晋江市为纪念清廷统一台湾320周年而落成的一位著名将军的雕像。此人物应是 ( )
A.徐骧 B.郑成功 C.施琅 D.刘铭传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救国与富民的道路上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回答19 -21题。
19.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科学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 )
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英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中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 )
A.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D.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回答17-18题。
17.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主要是因为 ( )
A.全国大陆领土基本解放 B.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移
C.资产阶级准备向党进攻 D.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18.195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 )
A.反对主观主义 B.反对宗派主义
C.反对官僚主义 D.反对党八股
近代史上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有过两次合作,均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回答15-16题。
15.国共两党的第一、第二次合作的实现,主要是由于 ( )
A.两党最高革命纲领一致 B.两党面临共同斗争任务
C.两党得到外部力量帮助 D.中日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16.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力支援 B.国共合作与全民族团结抗战
C.中国地大、物博、 人众、兵多 D.美国向日本投掷了原子弹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及其实施状况,对历代国计民生、社会稳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增长都有重大影响。回答12-14题:
12.与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相比,唐朝中期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特点是 ( )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依据资产和田亩的多寡收税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农民的赋役负担有所减轻
13.明朝后期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摊丁入亩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 )
A.以货币形式征收租税 B.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
C.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 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4.纵观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史,可知其演变的基本趋势有 ( )
①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革而变革 ②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 ③征税标准由计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过渡 ④赋税形式由实物形式向货币形式演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