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6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社会保障的内容的是( )
A.社会保险 B.商业保险 C.社会救济 D.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65.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时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如果收入大于支出,节余过多将意味着( )
A.经济发展具有充足的后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了物质保障
B.资金储备充足,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保证国家重点工程顺利进行
C.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D.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加速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64.200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支持各地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108亿元,有1.67亿人次受灾群众得到了政府的及时救助。从具体用途看,这属于财政支出中的( )
A.经济建设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债务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63.我国的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财政收入包括( )
A.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B.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C.债务收入、外汇收入、利润收入、其他收入
D.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利润收入、其他收入
56.马克思说“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这说明( )
A.财政支出仅依靠税收收入 B.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C.财政收入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保证,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税收具有其它财政收入形式不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 2002年5月, 黔西南州中级人民法院对一桩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对被告人吴茂和作出无期徒刑的一审宣判。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吴茂和在1999年8月至12月任该州进出口公司业务代理期间,采取欺骗手段,谎称与张某某等人联系到出口业务,骗得该公司报关手续,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35份,先后3次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105万余元。据此回答57-59题( ) 57.材料中吴茂和的行为属于( ) A.骗税 B.偷税 C.欠税 D.抗税 58.材料中提及的增值税的征税对象是( ) A.企业生产经营产值 B.不同年份同期生产产值的增值额 C.产值中扣除各项成本后的纯利润 D.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 59.对单位和个人征收增值税的意义是( ) ①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②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③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④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0.从调控经济的角度来看,增加税收是应对( ) A.物价上涨过快、经济发展过冷的通货膨胀问题 B.物价持续下跌、经济发展过冷的通货紧缩问题 C.物价持续下跌、经济发展过热的通货紧缩问题 D.物价上涨过快、经济发展过热的通货膨胀问题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了美国人发明的个人所得税。据此回答61-62题: 61.我国之所以引进个人所得税,是因为个人所得税( ) A.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B.它具有广泛的征税范围 C.既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又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D.具有“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的特点 62.以下对个人所得税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只要征收个人所得税,就能实现社会公平,解决贫富悬殊问题 B.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助于缩小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 C.每个有正当收入的公民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D.每个公民的所有收入都在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范围
55.在我国,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是它具备了( )
A.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B.法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C.强制性、无偿性、公平性 D.强制性、竞争性、固定性
54.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相同的劳动,但获得的劳动报酬却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这说明( )
A.按劳分配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B.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与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的实行只有经过一个漫长过程才能实现劳动者收入均等地获取报酬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与企业的效益联系在一起的
53.我国实行现行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的首要目标是( )
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③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同步富裕 ④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2.“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这是说( )
A.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 B.分配制度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D.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分配方式的物质基础
51.下列能够体现个人消费品分配问题上坚持兼顾公平的选项是( )
①加大对西部的投资,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②扶助弱势群体,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③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三条保障线” 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建设,促进东部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