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26231  126239  126245  126249  126255  126257  126261  126267  126269  126275  126281  126285  126287  126291  126297  126299  126305  126309  126311  126315  126317  126321  126323  126325  126326  126327  126329  126330  126331  126333  126335  126339  126341  126345  126347  126351  126357  126359  126365  126369  126371  126375  126381  126387  126389  126395  126399  126401  126407  126411  126417  126425  447348 

29.(32分)(四川省达州市200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4分),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4分)

 

(2)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5分)。

(3)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四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4)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4分)

(5)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当时德国的历史背景,说明莱布尼茨为何推崇中国儒学文化(2分)?伏尔泰当时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6)结合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3分)及其原因(2 分)。

29题(32分)

(1)表现: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墨子“兼爱非攻”等。(4分,符合题意要求即可)

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西汉: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分)

   宋朝:朱熹等吸收释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2 分)

(3)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集权政治(或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一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中国儒家经典(思想)(2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2分)

(5)原因:德意志分裂割据;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2分)

出发点:反对封建贵族的等级特权,提倡自由平等。(2分)

(6)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3 分)

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2分,任答两即可)

试题详情

28.(32分)()

(1)目的:加强与唐朝的政治联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4分)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日本当时落后、政府民间都重视向先进国家学习;中日之间海上交通技术的改善。(6分。评分说明:回答其中3个要点即可。)

   (2)意义:促进双方政治联系、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发展;使日本得以大规模吸收唐朝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丰富日本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本成为中国文化圈的组成部分。(6分)

   (3)事件: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末新政的推动,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8分。评分说明:回答其中4个要点即可。)  作用:壮大知识分子队伍,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预备了大量人才。(4分)

   (4)对方文化先进;两国距离较近;有长期交往的基础;国内面临严重社会危机。(4分。评分说明:回答其中2个要点即可,若有其它言之成理的回答,可酌情给分。)

试题详情

27.(32分)

(1)变化: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内阁制建立。(2分)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

 (2)政治设计: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8分)原因: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朝的衰亡,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8分)

 (3)观点: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4分)不同: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黄宗羲在原有制度内寻求限制君权,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6分)

 (4)从专制主义向民主政治思想转变。(2分)

试题详情

26.(32分)(1)相同:“募役法”。(2分)意义: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限制了大地主、官僚、高利贷者、大商人等人的特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4分)

(2)原因: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不均的现象。(2分)含义: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涨价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4分)(注:若只答到“平均地权”最多得2分)评价:“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2分)它是一个改良主义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2分)

(3)原因: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工人失业、农民破产,加深了社会危机。(4分)意义:增加就业,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民主统治的稳定。(6分)

(4)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4分)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或答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政府的基本职责。(其它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试题详情

26.(32分)十七大期间,“关注民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这个话题在十七大代表和普通百姓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中外历史上,一些统治者采取的改革政策和措施给我们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此开展了对“民生”问题的研究。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他们搜集的历史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文物1是唐朝“庸饼银”    

(1)在图一中,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措施的作用与文物1相同?有何意义?(6分)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

成   员
占全国人  口
占国民
收  入
年  代
穷  人
数  目
年  代
工人工
资下降
工业、金融资产阶级等
2%
36.5%
1855年
85(万)
1857年
15-20%
1856年
87(万)
普   通
群   众
80%上
40%
1863年
109(万)
1866-1867年
10-20%
1866年
130(万)

--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10分)

材料四: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1933年美国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

(3)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美国为什么要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美国采取措施的意义?(10分)

材料五:  粮票(见右图)如今已成了收藏品。它最早出现在1955年,当时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到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粮票退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原因何在?(4分)请结合上述材料,为这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写一个简短的结束语。(2分)

试题详情

39.

(4)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2分)原因:东汉末年以来北方长期战乱,南方地区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6分)

(5)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歼灭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工农运动蓬勃高涨,长江流域成为革命中心。(4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1937年秋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日军猖狂进攻,上海、南京沦陷。(4分)

(6)重庆成为大后方的经济中心。(2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迁重庆,政治行政地位提高。(或者回答“抗战时期大批工厂的迁建”)(2分)

试题详情

25.

(1)“等级制度”可以重点围绕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加以说明,“道德感召”则主要围绕汉武帝独尊儒术和推行儒学教育加以说明。(4分)政治腐朽、统治残暴、法律严酷,激化社会矛盾;经济上沉重的赋役负担、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农民正常生活。(6分)

(2)办法:实行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2分)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2分)加强了各阶层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分)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2分) 主观:民族资产阶级政治的软弱妥协性,缺乏科学的斗争纲领,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等等。(4分)客观:封建专制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破坏。(2分)

(4)重庆谈判确定和平建国方针;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人民解放战争推翻蒋介石集团独裁统治,夺取全国革命胜利。(6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