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一)、地理学科: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及其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实践和新举措。出题点:①乡村聚落和城乡差异;乡村城镇化道路。②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选择。③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生态新村。④中国土地资源构成、分布特点和合理利用;耕地及其保护。⑤商品性生产基地及粮食安全。⑥农业低产区、山区农业、旱区农业发展与治理。⑦中国农村人口问题。我国近13多亿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有8亿多在农村,城市化水平低。⑧中国耕地资源问题。我国耕地比重小,仅为14.2%;人均耕地少,按农业人口平均更低。⑨农业生产。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很多,分成两大类别: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材料一: 2008年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正式公布。文件作出了六方面决定: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53.如果在同样条件下继续培养,预测上图曲线的最终变化趋势是 ,其原因是 。
52.上图表明:糖类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是 ,糖类在氧化分解过程中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可以通过 作用生成相对的 。
为了研究在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糖类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某研究小组在
25°C、黑暗、无菌、湿润的条件下萌发种子,然后测定在不同时间种子和幼苗相关物质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
51.在观察时间内,图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 ,萌发前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大豆种子的子叶中,此结构最初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50.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 号家兔;若②号家兔出现糖尿,则该兔的尿量将会 ,原因是
。
49.二次注射后,与⑤号家兔相比,若④号家兔产生尿素的量增加,原因是 。
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
48.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号家兔。
47.碘缺乏症遍及全球,多发生于山区。为控制该病的发生,较为有效的方法是食用含碘食盐。我国政府以国家标准的方式规定在食盐中添加碘酸钾(KIO3)。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长期生活在缺碘山区,又得不到碘盐的供应,易患 。
A.甲状腺亢进 B.佝偻病
C.地方性甲状腺肿 D.糖尿病
(2)我们使用碘盐时应注意:不要存放时间太长,并将其存放于阴凉干燥处,加盖保存。如油烧开后放盐,碘就会丢失;炒菜时间过长,碘也会丢失。因此,无论炒菜和煲汤,在食物快出锅时放盐,碘的流失越少。这是因为碘酸钾 。
(3)食盐中的碘酸钾可用盐酸酸化的碘化钾和淀粉进行检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IO3+5KI+6HCI→3I2+6KCI+3H2O,其中氧化剂是 ,如果食盐中含碘,能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
(4)为了预防碘缺乏病,国家规定每千克食盐中应含有40-50毫克的碘酸钾。为检验某种食盐是否为加碘盐,某同学取食盐样品428克,设法溶解出其中全部的碘酸钾,将溶液酸化并加入足量的碘化钾淀粉溶液,溶液呈蓝色,再用0.030mol/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用去18.00mL时蓝色刚好褪去。试通过计算说明该加碘食盐是否为合格产品。
已知有关反应如下:
103-+5I-+6H+→3I2+3H2O; I2+2S2O32-→2I-+S4O62-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