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27062  127070  127076  127080  127086  127088  127092  127098  127100  127106  127112  127116  127118  127122  127128  127130  127136  127140  127142  127146  127148  127152  127154  127156  127157  127158  127160  127161  127162  127164  127166  127170  127172  127176  127178  127182  127188  127190  127196  127200  127202  127206  127212  127218  127220  127226  127230  127232  127238  127242  127248  127256  447348 

20.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列图片中属于“后来”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C  从对材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后来”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符合这一要求的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汽车和电灯,故选C。

试题详情

19.在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参加了香港政府权力交接仪式。这说明

A.英国王室仍然行使外交权力         B.英国王室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英国王室可以替代内阁和首相        D.英国王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解析] D  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体制中,国王尽管“统而不治”,但他仍然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领袖,甚至可以说是英国的象征。

试题详情

18.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后,有四个人立即付诸行动,他们的观点或做法符合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有①甲说:“社会主义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地位是有区别的。”②乙在布置重要政治性会议会场时悬挂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条幅。③丙用“批评-团结-批评”的公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④丁说:“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终于摆脱敌我矛盾的干扰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C 因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公式是“团结-批评-团结”,故③的表述错误,而④的表述明显错误。

试题详情

17.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解析]D 可与敦克尔大撤退的作用类比得出答案。人力、物力的转移为后来的抗战保存了实力,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中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试题详情

16.中国近代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它们最早被破坏和收回分别是在

A.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B.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抗日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抗日战争胜利后

[解析] B 本题考查前后知识的联系。鸦片战争后,英国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取得“领事裁判权”,1943年抗战期间废除了治外法权。

试题详情

15.下列三幅图片可能出现在那本著作中

A.《甘石星经》   B.《九章算术》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解析]D  要注意观察图片上的信息,《本草纲目》对动植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要时珍还提出了“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A是天文学著作,B是数学著作,C是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的成就。

试题详情

14.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而中国政府却多次颁布禁海令,造成这种不同

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B.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

C.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D.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解析] B 主要原因要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正在发展,需要对外扩张;而中国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闭关自守。

试题详情

13.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经历了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的过程,并在15世纪初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源是                

A.北方始终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B.资本主义在江南地区萌芽

C.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D.科学技术的进步

[解析] C  经济的发展是对外贸易及交通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决定了对外交通路线的转移。

试题详情

12.“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

稽则东方朔、枚皋;……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托孤)则霍光、

金日(石单);其余不可胜记!”与上述人才兴盛有关的制度是(  )

A.推恩令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B  要注意材料中的推选人才的分类标准是“儒雅”、“ 文章”等;所列人物的生活时间是汉代。故体现的制度是察举制。

试题详情

右图中大圆为晨昏线,M点纬度为70°,且在东西半球分界线上;P点线速度为0;图中阴影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完成10-11题。

10.若图中日期为3日和4日,则北京时间是

A.3日2时40分 B.3日21时20分

C.4日2时40分 D.4日21时20分

[解析]B  根据题意可知:P为极点;PM、PN为一经线圈且要么为20°W,要么为160°E;PQ为180°经线(因为PQ、PN要么为180°经线,要么为4日的0时经线,且PN不可能为180°经线)。故,当PN为20°W且地方时为4日0时时,北京时间为4日9时20分;当PN为160°E且地方时为4日0时时,北京时间为3日21时20分,选择B答案。

11.有一飞机准备从Q点起飞,M点降落,沿图中虚线所示路线飞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机飞行方向保持不变

B.航线是按QM两地间最近距离飞行

C.飞机将飞越太平洋上空

D.次日后,北半球各地昼变短、夜变长

[解析]C  飞机并未沿地球大圆方向飞行,故飞行过程中方向肯定会发生改变,A错;由图可知,QM两地的最近距离应是顺着图中晨昏圈的劣弧方向由Q到M,B错;PQ为180°经线且两点分属南、北半球,从Q飞到M必定会飞越太平洋上空,C对;D答案无法确定。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