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27208  127216  127222  127226  127232  127234  127238  127244  127246  127252  127258  127262  127264  127268  127274  127276  127282  127286  127288  127292  127294  127298  127300  127302  127303  127304  127306  127307  127308  127310  127312  127316  127318  127322  127324  127328  127334  127336  127342  127346  127348  127352  127358  127364  127366  127372  127376  127378  127384  127388  127394  127402  447348 

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1示意某区城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2完成3-5题

              

试题详情

1.  甲市可能是

A.西宁     B.延安       C.上海       D.广洲

试题详情

3.本试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选择题  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图1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

        

试题详情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试题详情

40.(27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过程(如图1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1)    运用哲学常识中关于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11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分)

试题详情

39.(29分)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在增进各国经济互惠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在欧盟前身“欧洲煤钢联营”成员国中,德国煤矿资源丰富,法国铁矿资源丰富。该组织的成立大大提高了两国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

(1)    指出该组织成立之初德法两国大型钢铁企业所邻近的城市,并说明布局理由。(6分)

(2)    说出德法两国之间煤和铁矿石的主要运输方式及其优势。(6分)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3)    概况上述材料的核心思想。(2分)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6分)

(4)表中案例反映了中国与欧盟多方面的经济关系,概括案例中体现的经济学道理。(9分)

案例
经济学道理
示例  2008年,欧盟取消了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中国对欧盟出口环境得到了改善,欧盟消费者也可以购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
扩大市场开放,贯彻自由贸易的关系,互惠互利。
案例一 2009年5月,首架在中国总装的空客A320飞机成功试飞。飞机的机头、机身、机尾和机翼等部件,分别在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生产,总装在天津完成。
(请勿在此处答题)
案例二  义乌是驰名中外的小商品集散地,欧盟是其重要出口市场。通过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多种方式,义乌出口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商品,也进口欧盟的商品和技术。…….
(请勿在此处答题)
案例三  中欧膜技术合作研发中心于2008年在中国成立。膜技术是中国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生物、环境等领域。
(请勿在此处答题)
案例四 欧盟国家向中国倾销邻苯二酚,对中国化工产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该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请勿在此处答题)

试题详情

38.(32分)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老师给出了一张柱状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甲组同学对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甲同学问:“这张图是什么意思?”乙同学说:“我也不清楚,不过我查过资料,图中社会建设支出的内容包括教育、就业服务、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1)      请你告诉他们图中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并结合社会建设支出的具体内容。说明这些支出是如何对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的。(11分)

  乙组同学讨论图时一致认为,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政府在编制和执行财政预算过程中,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      请你补充回答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还有哪些,并说明政府在编制和执行财政预算的过程中如何坚持这些原则。(10分)

丙组同学讨论图时发生了争论:部分同学认为“经济建设更重要,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部分同学则提出“社会建设更重要,应该加大社会建设投入”。

(3)      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11分)

试题详情

37.(36分)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队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4分)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8分)

试题详情

36.(36分)读图Ⅱ,回答下列问题。

(1)    归纳图中旅游资源的类型,并说明各类型的分布特点。(6分)

(2)    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泥沙含量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8分)

(3)    概述图中高原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5分)

(4)    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说明该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7分)

(5)    指出图中的山脉名称、走向,并简述其自然地理意义。(10分)

试题详情

35.

               图 10

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堆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

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嘛

  A.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活得真知        B.感性认识是丰富、生动和正确的

  C.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D.感性认识有必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