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6、为了研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不同的金属块分别进行实验。
⑴甲同学根据“小铁钉和大铁锤的质量不同”的事实,认为“物体的质量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于是就利用仪器测得不同铁块的体积和质量,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则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2和3中质量与体积的倍数关系,可初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
⑵乙同学根据“家里同样的维纳斯塑像,玻璃制品和石膏制品的质量不同”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合理的假设,你认为乙同学的假设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乙同学选用了一些金属块,并测得它们各自的体积和质量,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就表二所列的实验数据中,你认为可用的是______________。(选填实验序号)
⑶为了进一步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请你综合分析比较两表中的相关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物理检测答题卷 2008.04
一、填空题 |
||
1、①_____;②_______;③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①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 |
|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0、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二、作图题 |
||
|
|
|
|
|
|
三、选择题 |
||
|
|
|
|
|
|
四、计算题 |
||
19、 |
||
20、 |
||
21、 |
||
五、实验题 |
||
22、_________;___________。 |
23、①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 |
|
24、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6、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九年级物理检测试卷答案和评分参考 2008.04
一、填空题 (30分;第1-6题,每空1分;第7-10题,每空2分) |
1、220;并联;电能。 |
2、相互;惯性。 |
|
3、1.25;列车。 |
4、3×108;向上。 |
||
5、深度增加而增大;9.8×104。 |
6、0.6;6;10。 |
||
7、0.14;LED灯额定电压比较小,工作要求不高,使用方便(比白炽灯安全)。 |
|||
8、小于;等于。 |
9、变小;等于。 |
||
10、⑴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由一个力替代,这个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力大小之和。 ⑵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两个力的大小之和相等,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 |
|||
二、作图题 |
每题3分;略 |
||
三、选择题 |
每题3分;15、A。 16、B。
17、D。 18、D。 |
||
四、计算题 (20分;单位漏写、错写,第四大题总扣1分) |
19、⑴F=G=mg=8千克×9.8牛/千克=78.4牛
2分 p=F/S=78.4牛/0.01米2=7840帕 3分 ⑵F浮=ρgV=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001米3=9.8牛 2分 |
||
20、⑴V= m/ρ =3.6×1012千克/1.8千克/米3=2×1012米3
3分 ⑵m’=ρ’V=1.0×103千克/米3×2×1012米3=2×1015千克 2分 |
|||
21、⑴R1=U/I=4.5伏/0.3安=15欧
3分 ⑵R=U/I’=4.5伏/0.1安=45欧 R2=R-R1=30欧 3分 U2=I’R2=0.1安×30欧=3伏 2分 |
|||
五、实验题(16分) |
22、右;游码。 |
23、R=U/I ;0.26;10。 |
|
24、①②③;④。 |
25、0.3;1.35。 |
||
26、⑴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⑵相同体积,物体的质量与物质种类有关;4、5、6、7。 ⑶a、分析比较1、2、3或4、7、8可知,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b、分析比较1、2、3和4、7、8可知,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第⑶题每空2分) |
|||
25、小明同学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中,所用电源为若干节新干电池且电压不变,滑动变阻器上标有“10Ω 5A”字样,小灯标有“0.3A”字样。他正确连接电路,闭合电键,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当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__安时,小灯正常发光。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14所示,变阻器的滑片恰好在中点上(即它接入电路的电阻为5欧)。则小灯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___瓦。
24、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中,各小组同学完成了实验报告。以下是从不同实验报告中摘录的四句话:①挂在弹簧秤(测力计)下的物体浸在水中,当弹簧秤(测力计)的示数减小3牛时,物体排开水的重力也为3牛。②当物体浸没在水中后,弹簧秤(测力计)的示数不随物体所处的深度而变化。③挂在弹簧秤(测力计)下的物体放入水中后,弹簧秤(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④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所排开水的重力。
这四句话中,属于事实的是__________;属于结论的是__________。(均选填序号)
23、“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原理为____①___。某次测量时,小华同学观察到与待测电阻串联的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3所示,则通过该电阻的电流为__②___安。若此时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表的示数为2.6伏,则该电阻的阻值为____③___欧。
22、在“用天平测固体质量”的实验中,称量时,砝码应该放置在天平的_______盘(选填“左”或“右”),若加减砝码天平不能平衡,则应该移动_______使天平平衡。
21、在图1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4.5伏且不变。当同时闭合电键S1、S2时,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为0.3安。求:⑴电阻R1的阻值。⑵当闭合电键S1、断开电键S2时,通过电阻R2的电流为0.1安。根据题目所给条件,计算出有关电阻R2的两个物理量的大小。
20、科学家们认定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之一。下表反映了我国为控制温室气体持续增加所付注的努力。
起止时间 |
采取方式 |
效果 |
1991年到2005年 |
减少使用8亿吨标准煤 |
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8×1011千克 |
1980年到2005年 |
植树造林近2.5亿亩 |
吸收二氧化碳约为3.6×1012千克 |
求:⑴若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8千克/米3,则我国通过造林累计吸收二氧化碳的体积。⑵与上题二氧化碳相同体积的水的质量。
19、实心正方体A的质量为8千克,边长为0.1米。则⑴将正方体A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帕?⑵将正方体A浸没在水中,它所受的浮力为多少牛?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