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下列燃料中被称为未来绿色能源的是(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氢气
思路解析: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SO2,污染环境。而氢气燃烧后得到唯一产物水,故被称为绿色能源。
答案:D
2.下列物质中不是由煤干馏而得到的是( )
A.焦炭 B.煤焦油 C.煤油 D.焦炉气
思路解析:煤的干馏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而煤油是石油分馏的产物。
答案:C
1.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是( )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英国
思路解析:考查对化学史的把握,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答案:A
2.甲烷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主要成分,在空气中燃烧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现象是发出__________,放出__________,生成__________和使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气体。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甲烷燃烧及燃烧产物的掌握,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答案:天然气 沼气 CH4+2O2CO2+2H2O 蓝色火焰 热量 水 变浑浊的二氧?化碳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化石燃料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它们是__________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属于__________ (填“纯净”或“混合”)物。从石油中炼制出的燃料有多种,举出三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级产品是__________,主要用于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侧重于预习教材。从课本预习中掌握关键词语(术语),形成基本知识体系。化石燃料是经过长时间地地质变化得到的燃料。石油经过炼制得到汽油、煤油等一系列产品后,最后剩余沥青,常用于筑路。
答案:煤 石油 天然气 不可再生 混合 汽油 航空煤油 柴油 沥青 铺路、建筑材料
7.据报道,在我国南海、东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带,“可燃冰”(CH4·nH2O)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冰态物。若将天然气从其冰态物中分离出来,可采用什么办法?
答案:略
6.液化石油气中所含的可燃性物质,是在加压不高的条件即变成液态而便于储存在钢瓶中的,当打开钢瓶阀门(减压)时,又容易变成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下列所给物质中,符合这一要求的是_________。
编号 |
A |
B |
C |
D |
分子式 |
CH4 |
C2H5 |
C4H10 |
C6H14 |
沸点/℃ |
-164 |
-88 |
-0.5 |
69 |
思路解析:由题意,符合要求的液化石油气必须满足常温下加压不高即液化,适当减压即汽化的条件。因此液化石油气中的碳氢化合物的沸点过高、过低都不合适,过低较难液化,过高较难汽化。解答本题若只考虑一方面,即加压易液化,或减压易汽化,就易误选A或D,而考虑常温条件和两方面都满足要求的选项为C。
答案:C
我创新 我超越
5.目前,化石燃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源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在生能源将日趋枯竭。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正在日趋增强,科学家也在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提高化学能的转化效率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下列是目前正在利用和正在开发的部分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氢气、“可燃冰”等。完成下列问题:
(1)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是______________。
(2)埋藏于海底,目前开采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大困难的能源物质是______________。
(3)通过非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能源是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不可再生就是消耗之后不能再生成了,所以不可再生的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存在于海底的是可燃冰,其主要成分是甲烷。通过非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能源是太阳能。
答案:(1)煤、石油、天然气 (2)可燃冰 (3)太阳能
4.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如氢气属高效、无污染的二级能源,是因为自然界中现成氢气很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然气属一级能源 B.风能属二级能源
C.家用电器使用的电源属一级能源 D.一氧化碳属二级能源
思路解析:抓住题目中关于两级能源的分类标准的信息,很容易得知天然气、风能属一级能源,电能、一氧化碳属二级能源。
答案:AD
我综合 我发展
3.一种可作为绿色能源的物质X,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3H2O+2C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X的化学式为( )
A.H2 B.CH4 C.CH3OH D.C2H5OH
思路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X中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D是正确的。
答案: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