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8.下列装置中,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其中由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是……………………( )
A.电解水 B.水力发电 C.太阳能热水器 D.干电池
7.为了检验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放入水中,看是否全部溶解 B.滴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C.滴加酚酞,看是否变色 D.用手接触,看是否有滑腻感
6.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结果不正确的是( )
A.Ca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Na2CO3与稀硫酸反应也生成CO2
B.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
C.Fe在潮湿的空气中易被腐蚀,Cu也能在潮湿的空气中被腐蚀
D.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5.右图是a、b、c、d四
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曲线,右表是这些固体
物质在部分温度时的
溶解度。根据图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曲线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
B.b的溶解度小于a的溶解度
C.要从a与d的混合物中得到a,通常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
D.KCl的不饱和溶液由60℃降温至10℃时变成饱和溶液
4.“节能减排,我有责任”,下列实验操作不符合节约原则的是…………………………( )
A.甲学生用白色点滴板替代试管,进行酸、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
B.乙学生配制50g 5%的氯化钠溶液,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
C.丙学生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先点燃酒精灯,再去组装仪器
D.丁学生做完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后,把多余的金属回收
|
NaCl |
KCl |
NH4Cl |
KNO3 |
10℃ |
35.8g |
31.0g |
33.3g |
20.9g |
60℃ |
37.3g |
45.5g |
55.2g |
110.0g |
3.小明家的农田出现土壤酸化板结现象,经调查,该农田长期施用化肥(NH4)2SO4,下列推测中错误的是…………………………………………………………………………………( )
A.(NH4)2SO4溶液的pH可能小于7
B.土壤酸化板结可能是长期施用(NH4)2SO4的结果
C.为了防止土壤酸化,施用(NH4)2SO4的同时加入Ca(OH)2
D.草木灰(主要含K2CO3)可改良酸性土壤,说明K2CO3的溶液可能呈碱性
2.现有生活中常见的①冰水;②铁锈;③食盐水;④小苏打;⑤火碱;⑥石油。对上述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盐--③④ B.纯净物--①⑤⑥ C.碱--④⑤ D.混合物--②③⑥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碳酸氢钠可用于焙制糕点 B.氯化钠用于制取盐酸
C.大理石用于建筑材料 D.纯碱用于制取苛性钠
21.(10分)下表是小莉同学用如图15所示装置分别测得水和盐水在不同深度时,压强计(U形管中是水)两液柱的液面高度情况。
序号 |
液体 |
深度 h/mm |
压 强 计 |
||
左液面 mm |
右液面 mm |
液面高度差 mm |
|||
1 |
水 |
30 |
186 |
214 |
28 |
2 |
60 |
171 |
229 |
58 |
|
3 |
90 |
158 |
242 |
84 |
|
4 |
盐水 |
90 |
154 |
246 |
92 |
|
比较表中序号为3、4两组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 有关。
⑵为了进一步研究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她应控制不变的量有
和 ,要改变的是 。
2009年长乐航城中学毕业班物理复习测试卷[第8--10章]
物理量 |
1 |
2 |
3 |
钩码重G(N) |
4 |
4 |
6 |
钩码上升高度h(m) |
0.1 |
0.1 |
0.1 |
绳端拉力F(N) |
1.8 |
1.4 |
2.4 |
绳端移动距离S(m) |
0.3 |
0.5 |
0.3 |
机械效率η |
74% |
57% |
|
20.(10分) 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14所示:(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 (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 (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
|
(3)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____。
(4)比较实验1和实验3可得正确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