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33007  133015  133021  133025  133031  133033  133037  133043  133045  133051  133057  133061  133063  133067  133073  133075  133081  133085  133087  133091  133093  133097  133099  133101  133102  133103  133105  133106  133107  133109  133111  133115  133117  133121  133123  133127  133133  133135  133141  133145  133147  133151  133157  133163  133165  133171  133175  133177  133183  133187  133193  133201  447348 

C.道路两旁植树造林               D.公路两旁建隔音墙

题型三  乐音的特征

试题详情

  A.地震发生时水塘内的鱼恐慌极了,争着跳离水面,说明水能传播地震波

  B.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下雨时搜救人员很难听清废墟中幸存者微弱的呼救声,说明幸存者的呼救声是噪声

  D.“帐篷城,,里的小王用纸团塞着耳朵睡觉,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试题详情

  (A)大声呼救      (B)见缝就钻,说不定能从废墟中爬出来

  (C)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营救 (D)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

试题详情

题型二  声音的传播

例一、(2008·黄冈)在坟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试题详情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试题详情

题型一 声音的产生

试题详情

4.超声波和次声波

  一般地说,振动频率在20 Hz到20 000 Hz之间的波人类是可以听到的,称为声波.20 Hz以下和20 000 Hz以上分别属于次声波和超声波的范围,人耳是不能听到的.在声波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加音调由低变高,但是在不同频段,人耳的感受力并不一致.一般情况下,音频在1 000 Hz以下,随着频率的降低,听觉会逐渐迟钝.因此,人耳对低频噪声较容易忍受,而对高频噪声则感觉较敏锐,耐受力差.若长期生活在偏高频率的巨响环境中,会引起耳朵部分受损或严重失聪.

试题详情

3.噪声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试题详情

2.乐音的特征

(1)音调:音调就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频率)有关.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2)响度: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振幅越小,响度就越小。

  (3)音色:音色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例如:让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曲谱(相同音调、相同响度),一听就可分辨出乐音是由哪个乐器演奏的.这是根据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而分辨出来的。

试题详情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而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较慢,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②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③声音在传播途径中当遇到较大障碍物时,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返回形成回声.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距、测深.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