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7、(7分)
(1)在开展化学探究活动时,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氨气(NH3)的性质,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A、收集氨气 B、将吸有水的滴管插入试管 C、挤压胶头 D、拔掉胶头迅速插入水槽中
请根据小明的操作和相关现象,写出所能推测出的氨气性质:
① ,② ,③ 。
(2)下图是我们曾做过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图一 图二
①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是因为他们的 不同;
② 图二实验说明即使满足了上述条件,也还必须 ,
③ 物质燃烧除需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外,还必须具有可燃性,那么在图一所示的实验中,红磷没有燃烧,是不是红磷不具有可燃性呢?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只需用文字说明)
26、(5分)右图是九年级化学下册中的一幅图片,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仪器名称分别是: ,
。
(2)用手握着的仪器在这个实验中的作用是:
;该仪器还在哪些实
验中会用到 。(要求至少写两个不同的实验)
25、(6分)将下表中的两组反应物1和反应物2混合均能发生化学反应,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表中给出的实验事实,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编号 |
反应物1 |
反应物2 |
现象 |
化学方程式 |
① |
硫酸 |
氯化钡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
② |
氢氧化钡 |
硫酸钠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
(2) 从反应前后各溶液中所含离子的角度看,上表中的两个反应实际上是_ (填离子符号)和________(填离子符号)之间发生的反应。请按照这个反应的本质,再写一个类似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但要求与上表的“反应物1”类别不同,而与“反应物2”类别相同) ;并指出这些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
24、(10分)为打造空港经济,建设生态白云,我区有关部门决定重点治理辖区内的河涌和处理好工业及生活垃圾。
(1)2010年4月水利部门将从白云湖调水注入石井河,如果要检测石井河水质是否达到风景区观赏水质的标准,可用 检测水质的酸碱度,如果取回水样在实验室进行检验,请写出操作方法 。
(2)为清理某工业区电缆厂的垃圾,有关部门要求遵循“分类回收,变废为宝”的原则,其中的废电线和碎线头,绝缘皮是聚氯乙烯,线芯是铜,为回收铜,同时得到硫酸亚铁,有人设计了如下两套回收处理方案:
方案1:
加过量A
加过量A 加过量金属B
焚烧 蒸发
蒸发
方案2:
加过量A
粉碎 加过量A
通入氧气加热 加过量金属B
蒸发
蒸发
假设以上各步反应完全,并且不考虑废液处理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A、B的名称:A ;B ;
② 纯铜在 中(填“金属1”或 “金属2”);
③ 你认为方案 更好,理由是 ;
④ 写出方案1中两次加过量A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⑤ 如果最终回收到32kg纯铜,那么所得到的硫酸亚铁的质量应该大于 kg 。
23、(7分)氯化铵是一种常见的氮肥,已知它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溶解度/g |
29.4 |
33.3 |
37.2 |
41.4 |
45.8 |
50.4 |
55.2 |
60.2 |
65.6 |
请回答如下相关问题:
(1) 氯化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由上表可得出氯化铵的溶解度变化规律是 ;
(3) 在20℃时,向100 g水中加入50 gNH4Cl,形成的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 溶液,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2、(6分)用化学语言来描述下列化学反应:
(1)碳在高温下与氧化铜反应 ;
(2)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
(3)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发生的化合反应 。
21、(5分)用化学用语表示:
(1)五氧化二磷 ; (2)硫酸铵 ;
(3)既可以叫铜盐,又可以叫硝酸盐的物质 ;
(4)盐酸中所含的微观粒子 。
20、下列物质能相互反应,但却没有明显现象的一组是
A、CuO和NaOH B、CaCO3 和稀硝酸
C、CuSO4和Ba(OH)2 D、KOH和稀盐酸
19、分别将SO2,CuO,Na2CO3,NaCl,K2O,Ba(OH)2,H2SO4等7种物质加水溶解,所得溶液PH大于7的有
A、三种 B、两种 C、一种 D、无法判断
18、下表中除去各组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物质 |
所含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N2气体 |
O2 |
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
B |
CuO粉末 |
C |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
C |
NaCl溶液 |
NaOH |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
D |
KCl溶液 |
CuCl2 |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