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9.(厦门)某兴趣小组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A.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B.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C.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该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1)本实验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由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得出的,要使水平拉力大小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木块必须保持 状态;
(2)由序号1、2、3的实验,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要验证猜想C,应选择序号是 的三组实验;
(3)根据表格数据判断,图中a图线表示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随 变化的关系。B图线表示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随 变化关系。
答案:(1)匀速直线运动 (2)A 1、6 、7 (3)压力大小
接触面积
21、(大理)某中学九年级(2)班ST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有都沉在容器底部,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提出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1)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猜想1的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①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
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②配制一大杯盐水;
③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实验数据如右表:
(2)表格中,编号为C的马铃薯在盐水中下沉后的密度是 g/cm3
(3)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
猜想2是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1)盐水密度大于马铃薯密度,马铃薯应该上浮
(2)1.21
(3)错误 马铃薯的密度变大,大于盐水的密度(或猜想3)
29、(枣庄)(7分)为了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王军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家甲、乙两种装置,他将两端阻值不同的电阻丝(R1<R2)分别密封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瓶中,并通过短玻璃管与相同的气球相连,两次实验电源电压不变。
(1)在这个实验中,电流产生的热量多少是通过 体现出来的,像这种用能直接观测的量来显示不容易直接观测的量的方法叫“转换法”,这种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经常用到,请举一例:
(2)甲装置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 的关系。
(3)在装置甲、乙的来两次实验中,通过比较相同时间里气球B与D的变化情况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 的关系。
(4)在甲、乙两装置同时实验,在相同的通电时间里,与气球 (填气球字母标号)相通的电阻丝产生热量最多。
(5)教材上的实验装置如图丙所示(烧瓶与图中的相同)。比较甲、乙和丙图所示的两种不同的实验装置,你认为较好的装置是 ,理由是:
(1)气球膨胀的程度大小(1分)例如:①研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用乒乓球的振动来显示音叉的振动②研究分子运动时,用固体、液体、气体的扩散推测分子的热运动③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观测磁铁的磁性强弱。(1分)
(2)电阻(1分) (3)电流(1分) (4)C(1分)
(5)若选用图甲乙(1分)理由是:气体的热胀冷缩效果比固液态更明显,实验现象更直观,时间更短。(1分)(或:选择丙,理由是:用温度计能较准确地测出煤油的温度变化,便于定量研究。)
说明:1. 本题每空1分 2. 只要列举转换法即可得分 3.(5)中的两种答案只要解释合理即可得分
(大理)20、小明同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不考虑杠杆自重和摩擦)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小明发现杠杆右端下倾,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
(2)三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如下:
实验序号 |
动力F1(牛) |
动力臂L1(厘米) |
阻力F2(牛) |
阻力臂L2(厘米) |
1 |
2 |
4 |
2 |
4 |
2 |
4 |
6![]() |
3 |
8 |
3 |
|
8 |
4 |
6 |
①小明用如图甲所示进行第3次实验,弹簧测力计的所示如图乙所示,则动力F1= N
②分析三次实验数据,发现第3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偏大,检测弹簧测力计发现完好无损,原因可能是 。
(3)小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杠杆平衡条件。生活中的钓鱼竿应用了该实验中的第 次实验原理。
答案:20、(1)左 尽量减小杠杆的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2)3.6 弹簧测力计没有向下拉
(3)2
21.(南充)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们做了如图6所示的实验。
(1)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小车的运动速度的改变的影响情况,应做到小车开始受到不同的阻力作用时的速度相同,在实验中用什么方法使小车在进入平面时速度相同? _______________。
(2)实验表明: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_________。
(3)进而推理得出: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
(2)长 慢
(3)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4.(绵阳)⑶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①除下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
②按正确的操作和实验步骤,测得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结果如下表。
③根据表中数据,可以推断__
A.13cm>f>8cm B.13cm>f>9cm C.12cm>f>8cm D.12cm>f>9cm
④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时,物距与像距相比,物距_____像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①刻度尺或米尺 ③D ④小于
24.(绵阳)⑴小李同学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五个选项是他探究过程中的部分片段:
A.空气的压强与空气的流速有关系吗?
B.在两张纸之间吹气,两张纸相互靠近。
C.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D.用手握住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之间吹气。
E.如果空气的压强与空气的流速有关系,在两张纸之间吹气,两张纸将相互靠近。用以上片断的序号将小李同学的探究过程补充完整:
小李同学首先提出了问题,并给出了猜想或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他设计的实验是___,进行实验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 最后,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D B C
7.(湘潭)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从杯底产生的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越来越小,如图所示。这说明
A.整杯水的温度均达到沸点
B.气泡上升时,因上部水温较低,部分水蒸气液化成水
C.气泡上升时,气泡的密度变大
D.气泡上升时,气泡内压强变大
答案:B
23.(孝感)右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装置,下列实验现象中不正确的是
A.音叉振动时,乒乓球被弹开
B.听到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
C.敲音叉的力越大,听到的音调就越高
D.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答案:C
3.(厦门)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 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答案:A
5.(厦门)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相继发现原子核可以放出质子和中子,这一发现说明( )
A、分子是可分的 B、原子是可分的
C、原子核是可分的 D、质子和中子是可分的
答案: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