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氢原子的能级是氢原子处于各个状态时的能量值,它包括氢原子系统的电势能和电子在轨道上运动的动能.氢原子的电子由外层轨道跃迁到内层轨道时
A.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
B.原子要放出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
C.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
D.原子要放出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
4.关于光电效应的规律,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某种色光照射金属表面时,能产生光电效应,则入射光的频率越高,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就越大
B.当某种色光照射金属表面时,能产生光电效应,如果入射光的强度减弱,从光照至金属表面上到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明显增加
C.对某金属来说,入射光波长必须大于一极限值,才能
D.同一频率的光照射不同金属,如果都能产生光电效应,则所有金属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一定相同
3.目前,在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材料,这些岩石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性元素,比如,有些含有铀、钍的花岗岩等岩石会释放出放射性情性气体氡,而氡会发生放射性衰变,放射出α、β、γ射线,这些射线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及呼吸道等方面的疾病.根据有关放射性的知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取4个氡原子核,经7.6天后就一定剩下一个原子核了
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和电子所产生的
C.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在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
D.发生α衰变时,生成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4
2.被活塞封闭在气缸中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温度增加,压强保持不变,则
A.气缸中每个气体分子的速率都增大
B.气缸中单位体积气体分子数减小
C.气缸中的气体吸收的热量等于气体内能的增加量
D.气缸中的气体吸收的热量大于气体内能的增加量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后能结合在一起,这时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压缩时液体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
C.用打气筒向篮球充气时需要用力,这说明气体分子间有斥力
D.液体易分开,但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10.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
v0水平击穿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块.木块长L,质量为M,木块对子弹的阻力恒定不变,子弹穿过木块后木块获得动能为EK.若木块或子弹的质量发生变化,但子弹仍穿过,则
A.M不变、m变小,则木块获得的动能一定变大
B.M不变、m变小,则木块获得的动能可能变大
C.m不变、M变小,则木块获得的动能一定变大
D.m不变、M变小,则木块获得的动能可能变大
9.山区小型水力发电站的发电机有稳定的输出电压,它发出的电先通过电站附近的升压变压器升压,然后通过输电线路把电能输送到远处村寨附近的降压变压器,经降低电压后再输送至各用户.设变压器都是理想的,那么在用电高峰期,随用电器总功率的增加将导致
A.升压变压器初级线圈中的电流变小
B.升压变压器次级线圈两端的电压变小
C.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压损失变大
D,降压变压器次级线圈两端的电压变小
8.为了模拟宇宙大爆炸的情境,科学家使两个带正电的被加速的重离子,沿同一条直线相向运动而发生猛烈碰撞.若要碰撞前的动能尽可能多地转化为内能,应设法使这两个重离子在碰撞前的瞬间具有
A.相同的速率 B.相同大小的动量
C.相同的动能 D.相同的质量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数和温度相同的物体不一定有相同的内能
B.气体的压强是由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壁的频繁碰撞产生的
C.热力学温度每一度的大小跟摄氏温度每一度的大小相同
D.内能与机械能的互相转化是等值可逆的
5.如图所示,沿x轴正方向传播
的一列简谐波在某时刻的波形
图为一正弦曲线,其波速为
200 m/s,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图中质点b 的加速度正在增大
B.从图示时刻开始,经过0.01 s质点。a通过的路程为4cm,位移为零
C.若此波遇到另一波并发生稳定干涉现象,则该波所遇到的波的频率为50 Hz
D.要发生明显衍射现象,该波所遇到的障碍物的尺寸一般不小于40 m
6.计算机光驱的主要部分
是激光头,它可以发射脉
冲激光信号,激光扫描光
盘信息时,激光头利用光敏
电阻自动计数器将反射回来
的脉冲信号传输给信号处理系统,再通过计算机显示出相应信息.光敏电阻自动计数器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R1为光敏电阻,只R2为定值电阻,此光电计数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
A.当有光照射R1时,处理系统获得高电压
B.当有光照射R1时,处理系统获得低电压
C.信号处理系统每获得一次低电压就计数一次
D.信号处理系统每获得一次高电压就计数一次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