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某电容器上标有“25 μF、450 V”字样,下列对该电容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要使该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电压增加1 V,所需电荷量为2.5×10-5 C
B.要使该电容器带电量1 C,两极板之间需加电压2.5×10-5V
C.该电容器能够容纳的电荷量最多为2.5×10-5 C
D.该电容器能够承受的最大电压为450 V
解析:由电容器电容的定义C=Q/U可得,C=ΔQ/ΔU,ΔQ=CΔU,要使该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电压增加ΔU=1 V,所需电荷量为ΔQ=2.5×10-5 C,A正确,B错误;该电容器能够容纳的电荷量最多为Q=CU=2.5×10-5×450=1.125×10-2 C,C错误;电容器上所标的450 V,是电容器的额定电压,是电容器长期工作时所能承受的电压,低于击穿电压,该电容器能够承受的最大电压大于450 V,D错误.
答案:A
13.(12分)如图所示,某同学采用双线摆和光电计数器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已知每根悬线长为d,两悬点间相距s,金属小球半径为r,AB为光电计数器.现将小球垂直于纸面向外拉动,使悬线偏离竖直方向一个较小的角度并由静止释放,同时启动光电计数器,当小球第一次经过图中虚线(光束)位置O时,由A射向B的光束被挡住,计数器计数一次,显示为“1”,同时计时器开始计时,然后每当小球经过O点时,计数器都计数一次,当计数器上显示的计数次数刚好为n时,所用的时间为t,由此可知:
(1)双线摆的振动周期T= ,双线摆的摆长L= .
(2)计算重力加速度g时,依据公式g= 代入周期T和等效摆长L的值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
(3)该同学在实验中,测量5种不同摆长情况下单摆的振动周期,记录表格如下:
L/m |
0.5 |
0.8 |
0.9 |
1.0 |
1.2 |
T/s |
1.41 |
1.79 |
1.90 |
2.00 |
2.19 |
T2/s2 |
1.99 |
3.20 |
3.61 |
4.00 |
4.80 |
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在图甲上作出T2-L图象,并利用此图象求得重力加速度g=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甲 乙
答案:(1) +r
(2)
(3)如图乙所示 9.86
12.(12分)将一单摆装置竖直悬挂于某一深度为h(未知)且开口向下的小筒中(单摆的下部分露于筒外),如图甲所示.将悬线拉离平衡位置一个小角度后由静止释放,设单摆摆动的过程中悬线不会碰到筒壁,如果本实验的长度测量工具只能测量出筒的下端口到摆球球心的距离L,并通过改变L而测出对应的摆动周期T,再以T2为纵轴、L为横轴作出函数关系图象,那么就可以通过此图象得出小筒的深度h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1)现有如下测量工具:A.时钟;B.秒表;C.天平;D.毫米刻度尺.本实验所需的测量工具有 .
(2)如果实验中所得到的T2-L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那么真正的图象应该是a、b、c中的 .
(3)由图象可知,小筒的深度h= m,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m/s2.
解析:(1)测量筒的下端口到摆球球心之间的距离L,用到毫米刻度尺,测单摆的周期用秒表,所以测量工具选B、D.
(2)设摆线在筒内部分的长度为h,由T=2π得:T2=L+h,可知T2-L关系图线为a.
(3)将T2=0,L=-30 cm代入上式可得:
h=30 cm=0.3 m
将T2=1.20,L=0代入上式可得:g=π2=9.86 m/s2.
答案:(1)BD (2)a (3)0.3 9.86
11.(10分)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测得单摆摆角小于5°时,完成n次全振动时间为t,用毫米刻度尺测得摆线长为l,用螺旋测微器测得摆球直径为d.
(1)测得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 .
(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如图所示,摆球直径d= .
(3)实验时某同学测得的g值偏大,其原因可能是 .
A.实验室的海拔太高
B.摆球太重
C.测出n次全振动时间为t,误作为(n+1)次全振动时间进行计算
D.用摆线长与摆球直径之和作为摆长来计算
答案:(1)
(2)7.323 mm(7.321 mm-7.324 mm都正确)
(3)CD
10.(10分)用如图所示的自由落体仪测量重力加速度,通过电磁铁控制的小铁球每次从同一点A处自由下落,下落过程中依次经过两个光电门B、C,从而触发与之相连接的光电毫秒计时器.每次下落,小铁球经过B处时开始计时,经过C处时停止计时,并可读出相应的B、C两处位置坐标.在第一次实验过程中,计时器所记录的小球从B至C的下落时间为t1,B、C两光电门的高度差为h1.现保持光电门B的位置不动,改变光电门C的位置,再做第二次实验.在第二次实验过程中,计时器所记录的小球从B至C的下落时间为t2,B、C两光电门的高度差为h2.由此测得重力加速度g的计算公式为:g= .
解析:由h1=g(t0+t1)2-gt,h2=g(t0+t2)2-gt,可得g=.
答案:
9.(8分)将图甲中的演示简谐振动图象的沙摆实验稍作变更:使木板沿直线OO′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摆动着的漏斗中漏出的沙在木板上显示出图乙所示曲线.A、B、C、D、E均为OO′轴上的点,测出AB=s1,BC=s2,摆长为L(可视为不变),摆角小于10°,则木板的加速度大小约为 .
解析:tAB=tBC=t=π
由匀加速运动的规律可得:
s2-s1=at2
解得:a=.
答案:
8.(6分)某同学用游标为10个小等分刻度的游标卡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得到如图所示的游标卡尺的读数.由于前半部分被遮挡,只能看到游标的后半部分,图中游标卡尺的示数为 cm.
解析:由题图可知,整个游标尺上各刻度与主尺上刻度的对应关系如下:
可知测量值x=3.4 cm+5格×=3.45 cm
答案:3.45
7.频率一定的声源在空气中向静止的接收器匀速运动.以u表示声源的速度,v表示声波的速度(u<v),f表示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若u增大,则[2006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Ⅱ]( )
A.f增大,v增大 B.f增大,v不变
C.f不变,v增大 D.f减少,v不变
解析:波源向接收器运动的速度增大,则接收频率变大.而声波的速度由介质决定,与波源相对介质的速度无关.B正确.
答案:B
非选择题部分6小题,共58分.
6.位于坐标原点O的波源开始向上振动,形成的简谐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传播速度为10 m/s,周期为0.4 s,波源振动 0.3 s 后立即停止振动.波源停止振动后经过0.2 s的波形是( )
解析:由题意知波前点向上振动,0-2 m之间的质点已停止振动,D正确.
答案:D
5.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的波形如图所示,P、Q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0)、(-7,0),波的传播方向由右向左.已知t=0.7 s时,P点第二次出现波峰,则( )
A.t=0.9 s时,Q点第一次出现波峰
B.t=1.2 s时,Q点第一次出现波峰
C.振源的起振方向一定向上
D.当质点Q位于波峰时,质点P位于波谷
解析:由图象可知t=T时,P点第二次出现波峰,可得:T=0.4 s,v==10 m/s,故Q点第一次出现波峰的时间t= s=0.9 s,A正确、B错误.
由图象可知波前点的起振方向为y轴正方向,故振源的起振方向也为y轴正方向,C正确.
PQ=6 m=λ,故Q位于波峰时P位于波谷,D正确.
答案:AC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