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37452  137460  137466  137470  137476  137478  137482  137488  137490  137496  137502  137506  137508  137512  137518  137520  137526  137530  137532  137536  137538  137542  137544  137546  137547  137548  137550  137551  137552  137554  137556  137560  137562  137566  137568  137572  137578  137580  137586  137590  137592  137596  137602  137608  137610  137616  137620  137622  137628  137632  137638  137646  447348 

10.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等.一组同学研究“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关系”的探究过程如下.

A.有同学认为: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能与其运动速度有关.

B.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测距仪等仪器测量“小纸杯”在空中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验证假设.

C.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下表中,图甲是对应的st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vt图线,如图乙中图线1、2、3、4、5所示.

D.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证实了他们的假设.

回答下列提问:

(1)与上述过程中A、C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环节分别是    .

(2)图甲中的AB段反映了运动物体在做  运动,表中X处的值为  .

(3)图乙中各条图线具有共同特点,“小纸杯”在下落的开始阶段做  运动,最后“小纸杯”做  运动.

(4)比较图乙中的图线1和5,指出在1.0-1.5 s时间段内,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差异:            .

[2005年高考·上海物理卷]

时间/s
下落距离/m
0.0
0.000
0.4
0.036
0.8
0.469
1.2
0.957
1.6
1.447
2.0
X

答案:(1)作出假设,搜集证据

(2)匀速 1.937

(3)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 匀速

(4)图线1反映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图线5反映速度随时间继续增大(或图线1反映纸杯做匀速运动、图线5反映纸杯依然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试题详情

9.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号计数点,然后每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有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图所示.

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方法A 由g1=,g2=……g5=,取平均值g=8.667 m/s2.

方法B 由g1=,g2=,g3=,取平均值g=8.673 m/s2.

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s1s2s3s4s5s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方法A中有  ;方法B中有  .因此,选择方法  (填“A”或“B”)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  (填“系统”或“偶然”)误差.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     .(试举出两条)[2006年高考·重庆理综卷]

解析:=

所以s1s6(即37.5、193.5)起作用.

==

所以s1s2s3s4s5s6(即37.5、69.0、100.5、131.5、163.0、193.5)均起作用.

多次测量数据的选取可以减小偶然误差.实验误差的来源来自于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波动、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

答案:s1s6 s1s2s3s4s5s6 B 偶然 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波动、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

试题详情

8.如图所示,光滑轨道MOON的底端对接且ON=2MOMN两点高度相同.小球自M点由静止自由滚下,忽略小球经过O点时的机械能损失,以vsaEk分别表示小球的速度、位移、加速度和动能四个物理量的大小.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球自M点到N点运动过程的是[2007年高考·山东理综卷]( )

解析:小球的速率先均匀增大,后均匀减小,选项A正确.

小球位移的大小一直在增大,选项B错误.

小球在MOON的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恒定,选项C错误.

Ekv2,故在MOON的过程中,Ekt的二次函数,选项D错误.

答案:A

试题详情

7.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两图象在tt1时相交于P点,P在横轴上的投影为Q,△OPQ的面积为S.在t=0时刻,乙车在甲车前面,相距为d.已知此后两车相遇两次,且第一次相遇的时刻为t′,则下面四组t′和d的组合可能是[2008年高考·宁夏理综卷]( )

A.t′=t1dS   B.t′=t1dS

C.t′=t1dS  D.t′=t1dS

解析:本题考查追击相遇问题.在t1时刻如果甲车没有追上乙车,以后就不可能追上了,故t′<t,选项A错误;从图象中甲、乙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即对应的位移看,甲在t1时间内运动的位移比乙的多S,当t′=0.5t时,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多出S,即相距dS,选项D正确.此类问题要抓住图象的交点的物理意义,过了这个时刻,不能相遇则以后不可能相遇,即“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答案:D

试题详情

6.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06年高考·广东物理卷]( )

A.ab加速时,物体a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

B.20 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

C.60 s时,物体a在物体b的前方

D.40 s时,ab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200 m

解析:vt图象中,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和时间轴所夹的面积表示位移.当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据此得出选项C正确.有些考生错误地认为图线相交时相遇,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本题其实属于容易题.

答案:C

试题详情

5.图示为高速摄影机拍摄到的子弹穿过苹果瞬间的照片.该照片经过放大后分析出,在曝光时间内,子弹影像前后错开的距离约为子弹长度的1%-2%.已知子弹飞行的速度约为500 m/s,因此可估算出这幅照片的曝光时间最接近[2007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

A.103 s  B.106 s  C.109 s  D.1012 s

解析:由摄影机的曝光特点可知,子弹影像前后错开是由于曝光有一段时间的缘故.若取子弹的长度L=2.5 cm,则子弹在曝光时间内对应的飞行时间t==1×106 s,该时间即为曝光时间,故选项B正确.

答案:B

试题详情

4.某人骑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行进,图中的实线记录了自行车开始一段时间内的vt图象.某同学为了简化计算,用虚线作近似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08年高考·广东物理卷]( )

A.在t1时刻,虚线反映的加速度比实际的大

B.在0-t1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大

C.在t1-t2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大

D.在t3-t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速运动

解析:vt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vt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据此判断选项B、D正确.需要注意的是若为曲线,则曲线切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BD

试题详情

3.质量为1500 kg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求[2008年高考·山东理综卷]( )

A.前25 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B.前10 s内汽车的加速度

C.前10 s内汽车所受的阻力

D.15-25 s内合外力对汽车所做的功

解析:vt图象下的面积就是物体的位移,还知道时间,所以能求出平均速度,选项A正确.vt图象的斜率就是物体的加速度,所以能得到10 s内的加速度,选项B正确.不知道汽车的牵引力,所以得不出汽车所受到的阻力,选项C错误.15-25 s汽车的初速度和末速度都知道,由动能定理可以得出合外力做的功,选项D正确.

答案:ABD

试题详情

2.某物体以30 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则5 s内物体的[2008年高考·上海物理卷]( )

A.路程为65 m

B.位移大小为25 m,方向向上

C.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10 m/s

D.平均速度大小为13 m/s,方向向上

解析:初速度为30 m/s,则只需要3 s即可上升到最高点,位移为:

h1= m=45 m

再自由下落2 s时间,下降高度为:

h2=×10×22 m=20 m

故路程为65 m,选项A正确.

此时离地面的高度为25 m,位移方向竖直向上,故选项B正确.

此时速度v=10×2 m/s=20 m/s

速度改变量为50 m/s,故选项C错误.

平均速度= m/s=5 m/s.

 答案:AB

试题详情

1.200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枭龙”战机04架在四川某地试飞成功,假设该战机起飞前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所需时间为t,则起飞前的运动距离为[2006年高考·四川理综卷]( )

A.vt  B.  C.2vt  D.不能确定

解析:从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s=·t=.

答案:B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