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为了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和检验两个小球的碰撞是否为弹性碰撞(即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某同学选取了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相等的小球按下述步骤做了如下实验.
a.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1、2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且m1>m2).
b.按照图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将斜槽AB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点的切线水平,将一斜面BC连接在斜槽末端.
c.先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顶端的A处由静止开始滚下,记下小球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d.将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处,让小球1从斜槽顶端的A处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记下小球1和小球2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e.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各个落点位置到斜槽末端点B的距离.
图中D、E、F点是该同学记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几个落点位置,到B点的距离分别为LD、LE、LF.
根据该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小球1与2发生碰撞后,1的落点是图中的 点,2的落点是图中的 点.
(2)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 ,则说明碰撞中动量是守恒的.
(3)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再满足关系式 ,则说明两小球的碰撞是弹性碰撞.
解析:设斜面的倾角为θ,小球做平抛运动,由Lsin θ=gt2、Lcos θ=vt,得其抛出速度v ∝;验证动量是否守恒的表达式为m1v0=m1v1+m2v2,即m1=m1+m2;若没有机械能损失,则m1v=m1v+m2v,代入v ∝,得m1LE=m1LD+m2LF.
答案:(1)D F
(2)m1=m1+m2
(3)m1LE=m1LD+m2LF
金典练习十八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选择题部分共2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
2.如图所示,在实验室用两端带竖直挡板C、D的气垫导轨和有固定挡板的质量都是M的滑块A、B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a.把两滑块A、B紧贴在一起,在A上放质量为m的砝码,置于导轨上,用电动卡销卡住A、B,在A、B的固定挡板间放入一弹簧,使弹簧在水平方向上处于压缩状态.
b.按下电钮使电动卡销放开,同时启动记录两滑块运动时间的电子计时器,当滑块A、B与挡板C、D碰撞的同时,电子计时器自动停止计时,记下A至C的运动时间t1和B至D的运动时间t2.
c.将两滑块A、B仍置于原位置,重复几次上述实验,并对多次实验记录的t1、t2分别取平均值.
(1)在调整气垫导轨时,应注意 .
(2)应测量的数据还有 .
(3)只要满足关系式 ,即可验证动量守恒.
解析:由于滑块和气垫导轨间的摩擦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可认为滑块在导轨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两滑块作用后的速度可分别表示为:vA=,vB=.
若(M+m)=M成立,则(M+m)vA=MvB成立,即动量守恒.
答案:(1)用水平仪测量使导轨水平 (2)A至C板的距离L1,B至D板的距离L2 (3)(M+m)=M
1.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主要步骤为:
A.测出球的直径和质量m1、m2,若m1<m2,则用质量为m2的球作为入射球
B.把被碰球放在斜槽末端,让入射球从斜槽上同一高度滚下,与被碰球做正碰,重复多次,找出落点的平均位置
C.使入射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高度滚下,重复多次,找出落点的平均位置
D.测出入射球碰撞前后落点的水平距离和被碰球落点的水平距离
E.调整斜槽末端,使槽口的切线水平
以上步骤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
答案:AECBD
12.光滑水平面上放着质量mA=1 kg的物块A与质量mB=2 kg的物块B,A与B均可视为质点,A靠在竖直墙壁上,A、B间夹一个被压缩的轻弹簧(弹簧与A、B均不拴接),用手挡住B不动,此时弹簧弹性势能Ep=49 J.在A、B间系一轻质细绳,细绳长度大于弹簧的自然长度,如图所示.放手后B向右运动,绳在短暂时间内被拉断,之后B冲上与水平面相切的竖直半圆光滑轨道,其半径R=0.5 m,B恰能到达最高点C.取g=10 m/s2,求:
(1)绳拉断后瞬间B的速度vB的大小;
(2)绳拉断过程绳对B的冲量I的大小;
(3)绳拉断过程绳对A所做的功W.[2008年高考·天津理综卷]
分析:A、B系统的运动可以分为以下过程:
(1)弹簧推B物体至绳子伸直前;
(2)绳子伸直至被拉断;
(3)B运行至最高点过程.
分析清物体的运动过程,问题就变得很清晰了.
解析:(1)设B在绳被拉断后瞬间的速度为vB,到达C点时的速度为vC,有:
mBg=mB
mBv=mBv+2mBgR
代入数据得:vB=5 m/s.
(2)设弹簧恢复到自然长度时B的速度为v1,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有:
Ep=mBv
I=mBvB-mBv1
代入数据得:I=-4 N·s,其大小为4 N·s.
(3)设绳断后A的速度为vA,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有:
mBv1=mBvB+mAvA
W=mAv
代入数据得:W=8 J.
答案:(1)5 m/s (2)4 N·s (3)8 J
11.用放射源钋的α射线轰击铍时,能放出一种穿透力极强的中性射线,这就是所谓的铍“辐射”.1932年,查德威克用铍“辐射”分别照射(轰击)氢和氮(它们可视为处于静止状态),测得照射后沿铍“辐射”方向高速运动的氢核、氮核的速度之比为7∶1.查德威克假设铍“辐射”是由一种质量不为零的中性粒子构成的,从而通过上述实验在历史上首次发现了中子.假设铍“辐射”中的中性粒子与氢核或氮核发生弹性正碰,试在不考虑相对论效应条件下计算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质量用原子质量单位u表示,1 u等于一个12C原子质量的.取氢核和氮核的质量分别为1.0 u和14 u)[2007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Ⅱ]
解析:设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和速度分别为m和v,氢核的质量为mH,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与氢核发生弹性正碰,碰后两粒子的速度分别为v′和vH′.
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得:
mv=mv′+mHvH′
mv2=mv′2+mHvH′2
解得:vH′=
同理,对质量为mN的氮核,其碰后速度为:
vN′=
可得:m=
根据题意可知:vH′=7vN′
将数据代入可得:m=1.2 u.
答案:1.2 u
10.如图甲所示,在光滑绝缘水平面的AB区域内存在水平向右的电场,电场强度E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不带电的绝缘小球P2静止在O点.t=0时,带正电的小球P1以速度v0从A点进入AB区域,随后与P2发生正碰后反弹,反弹速度大小是碰前的倍,P1的质量为m1,带电荷量为q,P2的质量m2=5m1,A、O间距为L0,O、B间距L=.已知=,T=.
(1)求碰撞后小球P1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及所需时间.
(2)讨论两球能否在OB区间内再次发生碰撞.
[2008年高考·广东物理卷]
解析:(1)小球P1到达O点的时间t1==T,与P2碰撞时,电场刚好由零增加到E0.
设P1、P2碰撞后,P2的速度为v2,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1v0=m1v1+m2v2
其中v1=-v0
解得:v2=(水平向右)
碰撞后小球P1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sm=
又a1==
解得:sm=
所需时间t2==.
(2)设P1、P2碰撞后又经Δt时间在OB区间内再次发生碰撞,且P1受到的电场力不变,由运动学公式,以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则有:
s1=s2
即-v1·Δt+a1·Δt2=v2·Δt
解得:Δt==3T
故P1受到的电场力不变
对P2分析:s2=v2·Δt=v0·=L0<L=
所以假设成立,两球能在OB区间内再次发生碰撞.
答案:(1)
(2)两球能在OB区间内再次发生碰撞
9.一置于桌面上的质量为M的玩具炮可水平发射质量为m的炮弹,且炮可在水平方向自由移动.当炮身上未放置其他重物时,炮弹可击中水平地面上的目标A;当炮身上固定一质量为M0的重物时,在原发射位置沿同一方向发射的炮弹可击中水平地面上的目标B.炮口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如果两次发射时“火药”提供的机械能相等,求B、A两目标与炮弹发射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之比.[2008年高考·海南物理卷]
解析:由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得:
0=mv1-Mv2
E=mv+Mv
解得:v1=
炮弹射出后做平抛运动,故有:
h=gt2
x=v1t
解得:目标A距炮口的水平距离x=
同理,目标B距炮口的水平距离为:
x′=
解得:=.
答案:
8.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两摆的摆长相同,且悬挂于同一高度处,A、B两摆球均很小,质量之比为1∶2.当两摆均处于自由静止状态时,其侧面刚好接触.向右上方拉动B球使其摆线伸直并与竖直方向成45°角,然后将其由静止释放.结果观察到两摆球粘在一起摆动,且最大摆角为30°.若本实验允许的最大误差为±4%,则此实验是否成功地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试分析说明理由.[2008年高考·宁夏理综卷]
解析:设摆球A、B的质量分别为mA、mB,摆长为l,B球的初始高度为h1,碰撞前B球的速度为vB.在不考虑摆线的质量的情况下,根据题意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h1=l(1-cos 45°)
mBv=mBgh1
设碰撞前后两摆球的总动量的大小分别为p1、p2,则有:
p1=mBvB
联立解得:p1=mB
同理可得:p2=(mA+mB)
联立解得:=
解得:()2=1.03
由此可以推出:||≈2%<4%
所以,此实验在规定的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答案:是 理由是:实验的误差约为2%,小于允许的最大误差
7.用半径相同的两小球A、B的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示意如图所示,斜槽与水平槽圆滑连接.实验时先不放B球,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点 C由静止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再把B球静置于水平槽前端边缘处,让 A球仍从 C处由静止滚下,A球和 B球碰撞后分别落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痕迹.记录纸上的 O点是重垂线所指的位置,若测得各落点痕迹到 O点的距离:OM=2.68 cm,OP=8.62 cm,ON=11.50 cm,并知 A、B两球的质量比为 2∶1,则未放 B球时 A球落地点是记录纸上的 点,系统碰撞前总动量p与碰撞后总动量p′的百分误差=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2006年高考·天津理综卷]
解析:碰撞前瞬间系统的动量p=mA·,碰撞后瞬间系统的动量p′=mA·+mB·,代入数据可算得=2%.
答案:P 2
6.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大小相同的A、B两球,它们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两球质量关系为mB=2mA,规定向右为正方向,A、B两球的动量均为6 kg·m/s,运动中两球发生碰撞,碰撞后A球的动量增量为-4 kg·m/s,则[2004年高考·天津理综卷]( )
A.左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2∶5
B.左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1∶10
C.右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2∶5
D.右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1∶10
解析:ΔpA<0,说明在碰撞过程中,A受方向向左的力,只可能是A在左边,ΔpA= pA′-pA
碰后A球动量pA′=2 kg·m/s,由动量守恒有:
pA+pB= pA′+pB′
则pB′=10 kg·m/s,因此碰后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
=.
答案:A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