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37577  137585  137591  137595  137601  137603  137607  137613  137615  137621  137627  137631  137633  137637  137643  137645  137651  137655  137657  137661  137663  137667  137669  137671  137672  137673  137675  137676  137677  137679  137681  137685  137687  137691  137693  137697  137703  137705  137711  137715  137717  137721  137727  137733  137735  137741  137745  137747  137753  137757  137763  137771  447348 

3.为了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和检验两个小球的碰撞是否为弹性碰撞(即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某同学选取了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相等的小球按下述步骤做了如下实验.

a.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1、2的质量(分别为m1m2,且m1>m2).

b.按照图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将斜槽AB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点的切线水平,将一斜面BC连接在斜槽末端.

c.先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顶端的A处由静止开始滚下,记下小球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d.将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处,让小球1从斜槽顶端的A处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记下小球1和小球2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e.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各个落点位置到斜槽末端点B的距离.

图中DEF点是该同学记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几个落点位置,到B点的距离分别为LDLELF.

根据该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小球1与2发生碰撞后,1的落点是图中的   点,2的落点是图中的  点.

(2)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      ,则说明碰撞中动量是守恒的.

(3)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再满足关系式      ,则说明两小球的碰撞是弹性碰撞.

解析:设斜面的倾角为θ,小球做平抛运动,由Lsin θgt2Lcos θvt,得其抛出速度v ∝;验证动量是否守恒的表达式为m1v0m1v1+m2v2,即m1m1+m2;若没有机械能损失,则m1vm1v+m2v,代入v ∝,得m1LEm1LD+m2LF.

答案:(1)D F

(2)m1m1+m2

(3)m1LEm1LD+m2LF

金典练习十八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选择题部分共2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

试题详情

2.如图所示,在实验室用两端带竖直挡板CD的气垫导轨和有固定挡板的质量都是M的滑块AB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a.把两滑块AB紧贴在一起,在A上放质量为m的砝码,置于导轨上,用电动卡销卡住AB,在AB的固定挡板间放入一弹簧,使弹簧在水平方向上处于压缩状态.

b.按下电钮使电动卡销放开,同时启动记录两滑块运动时间的电子计时器,当滑块AB与挡板CD碰撞的同时,电子计时器自动停止计时,记下AC的运动时间t1BD的运动时间t2.

c.将两滑块AB仍置于原位置,重复几次上述实验,并对多次实验记录的t1t2分别取平均值.

(1)在调整气垫导轨时,应注意 .

(2)应测量的数据还有 .

(3)只要满足关系式    ,即可验证动量守恒.

解析:由于滑块和气垫导轨间的摩擦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可认为滑块在导轨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两滑块作用后的速度可分别表示为:vA=,vB=.

若(M+m)=M成立,则(M+m)vAMvB成立,即动量守恒.

答案:(1)用水平仪测量使导轨水平 (2)AC板的距离L1BD板的距离L2 (3)(M+m)=M

试题详情

1.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主要步骤为:

A.测出球的直径和质量m1m2,若m1<m2,则用质量为m2的球作为入射球

B.把被碰球放在斜槽末端,让入射球从斜槽上同一高度滚下,与被碰球做正碰,重复多次,找出落点的平均位置

C.使入射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高度滚下,重复多次,找出落点的平均位置

D.测出入射球碰撞前后落点的水平距离和被碰球落点的水平距离

E.调整斜槽末端,使槽口的切线水平

以上步骤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

答案:AECBD

试题详情

12.光滑水平面上放着质量mA=1 kg的物块A与质量mB=2 kg的物块BAB均可视为质点,A靠在竖直墙壁上,AB间夹一个被压缩的轻弹簧(弹簧与AB均不拴接),用手挡住B不动,此时弹簧弹性势能Ep=49 J.在AB间系一轻质细绳,细绳长度大于弹簧的自然长度,如图所示.放手后B向右运动,绳在短暂时间内被拉断,之后B冲上与水平面相切的竖直半圆光滑轨道,其半径R=0.5 m,B恰能到达最高点C.取g=10 m/s2,求:

(1)绳拉断后瞬间B的速度vB的大小;

(2)绳拉断过程绳对B的冲量I的大小;

(3)绳拉断过程绳对A所做的功W.[2008年高考·天津理综卷]

 分析:AB系统的运动可以分为以下过程:

(1)弹簧推B物体至绳子伸直前;

(2)绳子伸直至被拉断;

(3)B运行至最高点过程.

分析清物体的运动过程,问题就变得很清晰了.

解析:(1)设B在绳被拉断后瞬间的速度为vB,到达C点时的速度为vC,有:

mBgmB

mBvmBv+2mBgR

代入数据得:vB=5 m/s.

(2)设弹簧恢复到自然长度时B的速度为v1,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有:

EpmBv

ImBvBmBv1

代入数据得:I=-4 N·s,其大小为4 N·s.

(3)设绳断后A的速度为vA,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有:

mBv1mBvB+mAvA

WmAv

代入数据得:W=8 J.

答案:(1)5 m/s (2)4 N·s (3)8 J

试题详情

11.用放射源钋的α射线轰击铍时,能放出一种穿透力极强的中性射线,这就是所谓的铍“辐射”.1932年,查德威克用铍“辐射”分别照射(轰击)氢和氮(它们可视为处于静止状态),测得照射后沿铍“辐射”方向高速运动的氢核、氮核的速度之比为7∶1.查德威克假设铍“辐射”是由一种质量不为零的中性粒子构成的,从而通过上述实验在历史上首次发现了中子.假设铍“辐射”中的中性粒子与氢核或氮核发生弹性正碰,试在不考虑相对论效应条件下计算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质量用原子质量单位u表示,1 u等于一个12C原子质量的.取氢核和氮核的质量分别为1.0 u和14 u)[2007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Ⅱ]

解析:设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和速度分别为mv,氢核的质量为mH,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与氢核发生弹性正碰,碰后两粒子的速度分别为v′和vH′.

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得:

mvmv′+mHvH

mv2mv2+mHvH2

解得:vH′=

同理,对质量为mN的氮核,其碰后速度为:

vN′=

可得:m

根据题意可知:vH′=7vN

将数据代入可得:m=1.2 u.

答案:1.2 u

试题详情

10.如图甲所示,在光滑绝缘水平面的AB区域内存在水平向右的电场,电场强度E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不带电的绝缘小球P2静止在O点.t=0时,带正电的小球P1以速度v0A点进入AB区域,随后与P2发生正碰后反弹,反弹速度大小是碰前的倍,P1的质量为m1,带电荷量为qP2的质量m2=5m1AO间距为L0OB间距L=.已知=,T=.

(1)求碰撞后小球P1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及所需时间.

(2)讨论两球能否在OB区间内再次发生碰撞.

[2008年高考·广东物理卷]

解析:(1)小球P1到达O点的时间t1==T,与P2碰撞时,电场刚好由零增加到E0.

P1P2碰撞后,P2的速度为v2,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1v0m1v1+m2v2

其中v1=-v0

解得:v2=(水平向右)

碰撞后小球P1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sm

a1==

解得:sm

所需时间t2==.

(2)设P1P2碰撞后又经Δt时间在OB区间内再次发生碰撞,且P1受到的电场力不变,由运动学公式,以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则有:

s1s2

即-v1·Δt+a1·Δt2v2·Δt

解得:Δt==3T

P1受到的电场力不变

P2分析:s2v2·Δtv0·=L0<L

所以假设成立,两球能在OB区间内再次发生碰撞.

答案:(1) 

(2)两球能在OB区间内再次发生碰撞

试题详情

9.一置于桌面上的质量为M的玩具炮可水平发射质量为m的炮弹,且炮可在水平方向自由移动.当炮身上未放置其他重物时,炮弹可击中水平地面上的目标A;当炮身上固定一质量为M0的重物时,在原发射位置沿同一方向发射的炮弹可击中水平地面上的目标B.炮口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如果两次发射时“火药”提供的机械能相等,求BA两目标与炮弹发射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之比.[2008年高考·海南物理卷]

解析:由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得:

0=mv1Mv2

Emv+Mv

解得:v1

炮弹射出后做平抛运动,故有:

hgt2

xv1t

解得:目标A距炮口的水平距离x

同理,目标B距炮口的水平距离为:

x′=

解得:=.

答案:

试题详情

8.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两摆的摆长相同,且悬挂于同一高度处,AB两摆球均很小,质量之比为1∶2.当两摆均处于自由静止状态时,其侧面刚好接触.向右上方拉动B球使其摆线伸直并与竖直方向成45°角,然后将其由静止释放.结果观察到两摆球粘在一起摆动,且最大摆角为30°.若本实验允许的最大误差为±4%,则此实验是否成功地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试分析说明理由.[2008年高考·宁夏理综卷]

解析:设摆球AB的质量分别为mAmB,摆长为lB球的初始高度为h1,碰撞前B球的速度为vB.在不考虑摆线的质量的情况下,根据题意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h1l(1-cos 45°)

mBvmBgh1

设碰撞前后两摆球的总动量的大小分别为p1p2,则有:

p1mBvB

联立解得:p1mB

同理可得:p2=(mA+mB)

联立解得:=

解得:()2=1.03

由此可以推出:||≈2%<4%

所以,此实验在规定的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答案:是 理由是:实验的误差约为2%,小于允许的最大误差

试题详情

7.用半径相同的两小球AB的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示意如图所示,斜槽与水平槽圆滑连接.实验时先不放B球,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点 C由静止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再把B球静置于水平槽前端边缘处,让 A球仍从 C处由静止滚下,A球和 B球碰撞后分别落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痕迹.记录纸上的 O点是重垂线所指的位置,若测得各落点痕迹到 O点的距离:OM=2.68 cm,OP=8.62 cm,ON=11.50 cm,并知 AB两球的质量比为 2∶1,则未放 B球时 A球落地点是记录纸上的  点,系统碰撞前总动量p与碰撞后总动量p′的百分误差=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2006年高考·天津理综卷]

解析:碰撞前瞬间系统的动量pmA·,碰撞后瞬间系统的动量p′=mA·+mB·,代入数据可算得=2%.

答案:P 2

试题详情

6.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大小相同的AB两球,它们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两球质量关系为mB=2mA,规定向右为正方向,AB两球的动量均为6 kg·m/s,运动中两球发生碰撞,碰撞后A球的动量增量为-4 kg·m/s,则[2004年高考·天津理综卷]( )

A.左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2∶5

B.左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1∶10

C.右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2∶5

D.右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1∶10

解析:ΔpA<0,说明在碰撞过程中,A受方向向左的力,只可能是A在左边,ΔpApA′-pA

碰后A球动量pA′=2 kg·m/s,由动量守恒有:

pA+pBpA′+pB

pB′=10 kg·m/s,因此碰后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

=.

答案:A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