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37729  137737  137743  137747  137753  137755  137759  137765  137767  137773  137779  137783  137785  137789  137795  137797  137803  137807  137809  137813  137815  137819  137821  137823  137824  137825  137827  137828  137829  137831  137833  137837  137839  137843  137845  137849  137855  137857  137863  137867  137869  137873  137879  137885  137887  137893  137897  137899  137905  137909  137915  137923  447348 

8.(08年江苏卷)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弧形轨道末端水平,离地面的高度为H。将钢球从轨道的不同高度h处静止释放,钢球的落点距轨道末端的水平距离为s

(1)若轨道完全光滑,s2h的理论关系应满足s2   (用Hh表示).

(2)该同学经实验测量得到一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h(10-1m)
2.00
3.00
4.00
5.00
6.00
s2 (10-1m2)
2.62
3.89
5.20
6.53
7.78

请在坐标纸上作出s2--h关系图.

(3)对比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得到的s2--h关系图线(图中已画出),自同一高度静止释放的钢球,水平抛出的速率       (填“小于”或“大于”)理论值.

(4)从s2--h关系图线中分析得出钢球水平抛出的速率差十分显著,你认为造成上述偏差的可能原因是    

答案:(1)4Hh(2)见图

(3)小于 (4)摩擦,转动(回答任一即可)

解析:(1)根据机械能守恒,可得离开轨道时速度为,由平抛运动知识可求得时间为,可得.

(2)依次描点,连线,注意不要画成折线。

(3)从图中看,同一h下的s2值,理论值明显大于实际值,而在同一高度H下的平抛运动水平射程由水平速率决定,可见实际水平速率小于理论速率。

(4)由于客观上,轨道与小球间存在摩擦,机械能减小,因此会导致实际值比理论值小。小球的转动也需要能量维持,而机械能守恒中没有考虑重力势能转化成转动能的这一部分,也会导致实际速率明显小于“理论”速率(这一点,可能不少同学会考虑不到)。

试题详情

7.(08年江苏卷)某同学想要了解导线在质量相同时,电阻与截面积的关系,选取了材料相同、质量相等的5卷导线,进行了如下实验: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一导线的直径如下图所示. 读得直径d=   mm.

解析:外径千分尺读数先可动刻度左边界露出的主刻度L,如本题为1mm,再看主尺水平线对应的可动刻度n,如本题为20.0,记数为L+n×0.01=1+20.0×0.01=1.200mm。注意的是读L时,要看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如露出,则记为1.5或2.5等。

试题详情

  从式子中可以看出,最终的结果与重心的位置无关,所以不影响g值的测量。

6.(08年四川卷)一水平放置的圆盘绕过其圆心的竖直轴匀速转动。盘边缘上固定一竖直的挡光片。盘转动时挡光片从一光电数字计时器的光电门的狭缝中经过,如图1 所示。图2为光电数字计时器的示意图。光源A中射出的光可照到B中的接收器上。若A、B间的光路被遮断,显示器C上可显示出光线被遮住的时间。

挡光片的宽度用螺旋测微器测得,结果如图3所示。圆盘直径用游标卡尺测得,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可知,

(l)挡光片的宽度为_____________mm。

(2)圆盘的直径为_______________cm。

(3)若光电数字计时器所显示的时间为50.0 ms,则圆盘转动的角速度为_______弧度/秒(保留3位有效数字)。

解析:由螺旋测微器与游标卡尺的读数规则可得两者的读数.mm,mm=24.220cm.

圆盘转动的角速度为,而,综合两式并代入数据可得:rad/s.

试题详情

11.(07年广东卷)如图(a)所示,小车放在斜面上,车前端栓有不可伸长的细线,跨过固定在斜面边缘的小滑轮与重物相连,小车后面与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起初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重物到地面的距离小于小车到滑轮的的距离。启动打点计时器,释放重物,小车在重物的牵引下,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重物落地后,小车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图(b)中a、b、c是小车运动纸带上的三段,纸带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⑴根据所提供纸带上的数据,计算打c段纸带时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⑵打a段纸带时,小车的加速度是2.5 m/s2。请根据加速度的情况,判断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可能出现在b段纸带中的_________。

⑶如果取重力加速度10 m/s2,由纸带数据可推算出重物与小车的质量比为_________。

答案:⑴5.0 m/s2(结果是4.8 m/s2的得1分)

D4D3区间内

⑶1:1

试题详情

10.(07重庆理综卷)建造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高将长百米、重千余吨的钢梁从江水中吊起(如图2),施工时采用了将钢梁与水面成一定倾角出水的起吊方案,为了探究该方案的合理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两个模拟实验.研究将钢板从水下水平拉出(实验1)和以一定倾角拉出(实验2)的过程中总拉力的变化情况.

①必要的实验器材有:钢板、细绳、水盆、水、支架、刻度尺、计时器和    等。

②根据实验曲线(如图3),实验2中的最大总拉力比实验1中的最大总拉力降低了   

③ 根据分子动理论,实验1中最大总拉力明显增大的原因是          。④ 可能导致测量拉力的实验误差的原因有:读数不准、钢板有油污、     等等(答出两个即可)

 

答案:⑵①测力计(弹测力计、力传感器等等)

②13.3(允许误差±0.5);  0.27(允许误差±0.03)N

③分子之间存在引力,钢板与水面的接触面积大

④快速拉出、变速拉出、出水过程中角度变化、水中有油污、水面波动等等

试题详情

9.(07年上海卷)利用单摆验证小球平抛运动规律,设计方案如图(a)所示,在悬点O正下方有水平放置的炽热的电热丝P,当悬线摆至电热丝处时能轻易被烧断;MN为水平木板,已知悬线长为L,悬点到木板的距离OO/h(hL)。

⑴电热丝P必须放在悬点正下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⑵将小球向左拉起后自由释放,最后小球落到木板上的C点,O/Cs,则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v0=________。

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改变释放小球时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q,小球落点与O/点的水平距离s将随之改变,经多次实验,以s2为纵坐标、cosq为横坐标,得到如图(b)所示图像。则当q=30°时,s为________m;若悬线长L=1.0 m,悬点到木板间的距离OO/为________m。

答案:⑴保证小球沿水平方向抛出;

    ⑵;  ⑶0.52;  1.5

试题详情

8.(07年全国理综Ⅰ)碰撞的恢复系数的定义为,其中v10v20分别是碰撞前两物体的速度,v1v2分别是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e=1,非弹性碰撞的e<1。某同学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否为1,实验中使用半径相等的钢质小球1和2,(它们之间的碰撞可近似视为弹性碰撞),且小球1的质量大于小球2的质量。

实验步骤如下:

安装好实验装置,做好测量前的准备,并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第一步:不放小球2,让小球 1 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第二步:把小球 2 放在斜槽前端边缘处的C点,让小球 1 从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第一步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第三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

上述实验中,

P点是___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

M点是___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

N点是___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

②请写出本实验的原理                             

                                       

                                          

写出用测量量表示的恢复系数的表达式                     

③三个落地点距O点的距离OMOPON与实验所用的小球质量是否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P点是在实验的第一步中小球1落点的平均位置

M点是小球1与小球2碰撞后小球1落点的平均位置

N点是小球2落点的平均位置

②小球从槽口C飞出后作平抛运动的时间相同,设为t,则有

     OPv10t

     OMv1t

     ONv2t

小球2碰撞前静止, v20=0

   

OP与小球的质量无关,OMON与小球的质量有关, 由图可知OP=2a+R,因此水平荧光屏发亮范围的右边界的坐标

试题详情

7.(07年江苏卷)如(a)图,质量为M的滑块A放在气垫导轨B上,C为位移传感器,它能将滑块A到传感器C的距离数据实时传送到计算机上,经计算机处理后在屏幕上显示滑块A的位移-时间(st)图象和速率-时间(vt)图象。整个装置置于高度可调节的斜面上,斜面的长度为l、高度为h。(取重力加速度g=9.8 m/s2,结果可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⑴现给滑块A一沿气垫导轨向上的初速度,Avt图线如(b)图所示。从图线可得滑块A下滑时的加速度a    m/s2 ,摩擦力对滑块A运动的影响    。(填“明显,不可忽略”或“不明显,可忽略”)

⑵此装置还可用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时通过改变    ,可验证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的关系;实验时通过改变    ,可验证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关系。

⑶将气垫导轨换成滑板,滑块A换成滑块A/,给滑块A/一沿滑板向上的初速度,A/

st图线如(c)图。图线不对称是由于    造成的,通过图线可求得滑板的倾角θ     (用反三角函数表示),滑块与滑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答案:⑴6; 不明显,可忽略

⑵斜面高度h; 滑块A的质量M及斜面的高度h,且使Mh不变

⑶滑动摩擦力;  arcsin0.6(arcsin0.57-arcsin0.64);  0.3

试题详情

6.(07年海南卷)现要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物理规律。给定的器材如下:一倾角可以调节的长斜面(如图)、小车、计时器一个、米尺。

⑴填入适当的公式或文字,完善以下实验步骤(不

考虑摩擦力的影响):

①让小车自斜面上方一固定点A1从静止开始下滑到斜面底端A2,记下所用的时间t

②用米尺测量A1A2之间的距离s,则小车的加速度a=      

③用米尺测量A1相对于A2的高度h。设小车所受重力为mg,则小车所受的合外力F        

④改变        ,重复上述测量。

⑤以h为横坐标,1/t2为纵坐标,根据实验数据作图。如能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可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规律。

⑵在探究如何消除上述实验中摩擦阻力影响的过程中,某同学设计的方案是:

①调节斜面倾角,使小车在斜面上匀速下滑。测量此时A1点相对于斜面底端A2的高度h0

②进行⑴中的各项测量。

③计算与作图时用(hh0)代替h

对此方案有以下几种评论意见:

A.方案正确可行。

B.方案的理论依据正确,但利用所给的器材无法确定小车在斜面上是否做匀速运动。

C.方案的理论依据有问题,小车所受摩擦力与斜面倾角有关。

其中合理的意见是       

答案:⑴②

    ③

④斜面倾角(或填h的数值)

⑵C

试题详情

5.(07年天津理综)⑴一种游标卡尺,它的游标尺上有50个小的等分刻度,总长度为49 mm。用它测量某物体长度,卡尺示数如图所示,则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cm。

⑵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他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实验时得到一条纸带。他在纸带上便于测量的地方选取第一个计时点,在这点下标明A,第六个点下标明B,第十一个点下标明C,第十六个点下标明D,第二十一个点下标明E。测量时发现B点已模糊不清,于是他测得AC长为14.56 cm、CD长为11.15 cm,DE长为13.73 cm,则打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大小为________m/s2AB的距离应为_______cm。(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1)4.120;(2)0.986,2.58,5.99;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