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2.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5.5 s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2.5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但警车的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90 km/h以内.问:
(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2)警车发动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
解析:(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当两车速度相等时,它们间的距离最大,设警车发动后经过t1时间两车的速度相等.
则t1= s=4 s
s货=(5.5+4)×10 m=95 m
s警=at12=×2.5×42 m=20 m
所以两车间的最大距离
Δs=s货-s警=75 m.
(2)v0=90 km/h=25 m/s,当警车刚达到最大速度时,运动时间t2= s=10 s
s′货=(5.5+10)×10 m=155 m
s′警=at22=×2.5×102 m=125 m
因为s′货>s′警,故此时警车尚未赶上货车,且此时两车距离
Δs′=s′货-s′警=30 m
警车达到最大速度后做匀速运动,设再经过Δt时间追赶上货车,则
Δt==2 s
所以警车发动后要经过t=t2+Δt=12 s
才能追上货车.
答案:(1)75 m (2)12 s
11.(2010年江苏扬州模拟)1935年在苏联的一条直铁轨上,有一列火车因蒸汽不足而停驶,驾驶员把货车厢甲(如图2-3-20所示)留在现场,只拖着几节车厢向前方不远的车站开进,但他忘了将货车厢刹好,使车厢在斜坡上以4 m/s的速度匀速后退,此时另一列火车乙正以16 m/s的速度向该货车厢驶来,驾驶技术相当好的驾驶员波尔西列夫立即刹车,紧接着加速倒退,结果恰好接住了货车厢甲,从而避免了相撞.设列车乙刹车过程和加速倒退过程均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均为2 m/s2,求波尔西列夫发现货车厢甲向自己驶来而立即开始刹车时,两车相距多远?
图2-3-20
解析:取方向向右为正方向
t== s=10 s,
s1=v1t=4×10 m=40 m
s2=v2t+at2=-16×10 m+×2×102 m=-60 m
s=s1+|s2|=40 m+60 m=100 m.
答案:100 m
10.(2009年宜昌调研)某人骑摩托车在雾天行驶,若能见度(观察者与能看见的最远目标间的距离)约为15 m,设该人的反应时间为0.5 s,已知摩托车刹车时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 m/s2,为安全行驶,摩托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解析:设其安全行驶的速度为v,反应时间为t,能见度为s,刹车加速度为a.
在反应时间t内,摩托车匀速行驶,位移为:s1=vt
刹车后,摩托车匀减速行驶至速度为零,位移为:
s2=
欲满足题意,则有:vt+≤s
解得v≤10 m/s
即最大行驶速度是10 m/s.
答案:10 m/s
7.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相碰后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3-17所示,取g=10 m/s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2-3-17 |
B.小球第一次反弹的初速度的大小为3 m/s
C.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45 m
D.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1.25 m
解析:选D.结合题给v-t图,可以确定是以竖直向下为正方向的.由题图知0-0.5 s过程为下落过程,最大速度为5 m/s,A正确;0.5 s-0.8 s过程为反弹过程,初速度大小为3 m/s,B正确;由v-t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为位移可得反弹的最大高度为h=(0.8-0.5)×3 m=0.45 m,C正确,D错.
图2-3-18 |
A.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 km
C.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
D.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解析:选BC.速度图象在t轴下的均为反方向运动,故2 h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A错;2 h末从图象围成的面积可知乙车运动位移为30 km,甲车位移为30 km,相向运动,此时两车相距s=(70-30-30)km=10 km,B对;从图象的斜率看,斜率大加速度大,故乙车加速度在4 h内一直比甲车加速度大,C对;
4 h末,甲车运动位移120 km,乙车运动位移30 km,两车原来相距70 km,故此时两车还相距20 km,D错.
图2-3-19 |
A.A、C两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t=4 s时,A、B两物体相遇
C.t=4 s时,A、C两物体相遇
D.t=2 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
解析:选C.在t=4 s之前,A、B、C物体开始阶段速度方向均为正,方向相同;当t=4 s时,A、B两物体发生的位移相同,但由于两物体不是同地出发,因此此时两者并没有相遇,而A、C两物体是同时同地出发,此时两者的位移也相等,故此时两物体相遇;当t=2 s时,A、B两物体的速度相同,此时应当为两者之间距离的一个极值,但由于初始状态不清,没有明确A、B谁在前,故出现“相距最远”和“相距最近”两种可能.
3.
图2-3-13 |
A.t=1 s时,离开原点的位移最大
B.t=2 s时,离开原点的位移最大
C.t=4 s时,质点回到原点
D.0到1 s与3 s到4 s的加速度相同
解析:选A.根据v-t图象在各阶段为直线,可知质点在各阶段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在0-1 s内沿v轴正方向的速度不断增加,故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1 s-2 s内沿v轴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2 s时离开原点最远;
在2 s-3 s内沿v轴负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3 s-4 s内沿v轴负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4 s时回到原点;
在0-1 s和3 s-4 s内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均相同.
故选项B、C、D均正确.
图2-3-14 |
A.t1时刻乙车从后面追上甲车
B.t1时刻两车相距最远
C.t1时刻两车的速度刚好相等
D.0到t1时间内,乙车的平均速度小于甲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A
图2-3-15 |
A.=
B.<
C.a的大小和方向都没有变化
D.a随时间逐渐减小
解析:选D.平均速度在数值上等于阴影部分的面积除以t,因此>,A、B错;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小,表示加速度逐渐减小,故D对C错.
图2-3-16 |
A.小车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
B.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约为0.8 m/s
C.小车的位移一定大于8 m
D.小车做曲线运动
解析:选D.由v-t图象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先增加,后减小,最大速度约为0.8 m/s,故A、B均正确.小车的位移为v-t图象与t轴所围的“面积”,s=85×0.1×1 m=8.5 m>8 m,C正确,图线弯曲表明小车速度变化不均匀,不表示小车做曲线运动,故D错误.
2.如图2-3-12所示为甲、乙两物体相对于同一坐标的s-t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3-12 |
②甲比乙早出发时间t0
③甲、乙运动的出发点相距s0
④甲的速率大于乙的速率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C.图象是s-t图线,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乙与横坐标的交点表示甲比乙早出发时间t0,甲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甲、乙运动的出发点相距s0.甲、乙运动的速率用图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由图可知甲的速率小于乙的速率.
1.甲、乙两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2-3-1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3-11 |
B.甲、乙两物体由不同地点同时出发,t0时刻两物体相遇
C.0-t0 时间内,两物体的位移一样大
D.0-t0时间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t0时刻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解析:选B.s-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故甲、乙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甲<v乙,故选项A错;
初始时刻,两物体在不同位置,同时出发,t0时刻两物体在同一位置,即相遇,故选项B对;
0-t0时间内,两物体的末位置相同,初位置不同,故位移不同,且s甲<s乙,故选项C错;
甲、乙两条s-t图线的斜率不变,故t0时刻前后,甲、乙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甲<v乙,故选项D错.
11.质量M=60 kg的人通过光滑的定滑轮用绳拉着质量m=20 kg的物体,当物体以加速度a=5 m/s2上升时,人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少?(g=10 m/s2)
图3-1-14 |
F-mg=ma,F=mg+ma=300 N
以人为研究对象,地面支持力为FN
FN+F′=Mg,F′=F,FN=300 N
人对地面的压力F′N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为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F′N=FN=300 N.
答案:300 N
图3-1-15 |
(1)当卡车以a1=g的加速度运动时,绳的拉力为mg,则A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大?
(2)当卡车的加速度a2=g时,绳的拉力为多大?
解析:(1)卡车和A的加速度一致.由图知绳的拉力的分力使A产生了加速度,故有:
mgcosα=m·g
解得cosα=,sinα=.
设地面对A的支持力为FN,则有
FN=mg-mg·sinα=mg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A对地面的压力为mg.
(2)设地面对A弹力为零时,物体的临界加速度为a0,则a0=g·cotθ=g,
故当a2=g>a0时,物体已飘起,此时物体所受合力为mg,
则由三角形知识可知,拉力F2==mg.
答案:(1)mg (2)mg
8.
图3-1-11 |
A.沿斜面向下的直线
B.竖直向下的直线
C.无规则直线
D.抛物线
解析:选B.小球m水平方向不受力,故水平方向运动状态不变,v水平仍为零,故只沿竖直方向运动.
图3-1-12 |
A.(M+m)g
B.(M+m)g-ma
C.(M+m)g+ma
D.(M-m)g
解析:选B.对竿上的人分析:受重力mg,摩擦力Ff,有mg-Ff=ma.竿对人有摩擦力,人对竿也有反作用力--摩擦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竿分析:受重力Mg,摩擦力Ff,方向向下,支持力FN,Mg+Ff=FN,又因为竿对“底人”的压力和“底人”对竿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N=(M+m)g-ma.
图3-1-13 |
解析:平衡时有:mg=kx,
在最低点,取向上为正方向有:
2kx-mg=ma
解得:a=g
弹簧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其弹力,
故FN=2kx=2mg.
答案:g 竖直向上 2mg 竖直向下
7.(2010年广州模拟)“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一方面表明中国航天事业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另一方面“嫦娥一号”的发射也带动了高科技的发展.目前计算机的科技含量已相当高,且应用于各个领域或各个方面.如图3-1-10是利用计算机记录的“嫦娥一号”发射时,火箭和地面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变化图线,根据图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图3-1-10
A.作用力大时,反作用力小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总是相反的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
D.牛顿第三定律在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时不再适用
解析:选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A、C错,B对.牛顿第三定律反映的规律与运动状态无关,D错.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