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38011  138019  138025  138029  138035  138037  138041  138047  138049  138055  138061  138065  138067  138071  138077  138079  138085  138089  138091  138095  138097  138101  138103  138105  138106  138107  138109  138110  138111  138113  138115  138119  138121  138125  138127  138131  138137  138139  138145  138149  138151  138155  138161  138167  138169  138175  138179  138181  138187  138191  138197  138205  447348 

2.实验注意事项

(1)不要直接以橡皮条端点为结点,可拴一短细绳连两细绳套,以三绳交点为结点,应使结点小些,以便准确地记录结点O的位置.

(2)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O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3)不要用老化的橡皮条,检查方法是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要反复做几次,使橡皮条拉到相同的长度看弹簧秤读数有无变化.

(4)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末端用铅笔画一个点,取掉细绳套后,再将所标的点与O点连直线确定力的方向.

(5)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所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取标度,使所作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试题详情

1.正确使用弹簧秤

(1)弹簧秤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秤调零后互钩水平对拉,若两只弹簧在对拉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读数不同,应另换弹簧,直至相同为止.

(2)弹簧秤不能在超出它的测量范围的情况下使用.

(3)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否则应校正零位(无法校正的要记录下零误差).

(4)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秤轴线方向一致,拉动时弹簧不可与外壳相碰或摩擦.

(5)读数时应正对、平视刻度.

试题详情

2.实验注意事项

(1)所挂钩码不要过重,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超出它的弹性限度.要注意观察,适可而止.

(2)每次所挂钩码的质量差尽量大一些,从而使坐标上描的点尽可能稀,这样作出的图线更精确.

(3)测弹簧长度时,一定要在弹簧竖直悬挂且处于平衡状态时测量,以免增大误差.

(4)描点画线时,所描的点不一定都落在一条曲线上,但应注意一定要使各点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

(5)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试题详情

1.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对原始实验记录的科学加工,通过数据处理,往往可以从一堆表面上难以察觉的、似乎毫无联系的数据中找出内在的规律.在中学物理中只要求掌握数据处理的最简单的方法.

(1)列表法

在记录和处理数据时,常常将数据列成表格.数据列表可以简单而又明确地表示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找出物理量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

(2)作图法

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是物理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作图法处理数据的优点是直观、简便,有取平均的效果.由图线的斜率、截距、包围面积等可以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找出规律.

(3)平均值法

现行教材中只介绍算术平均值,即把测定的若干组数相加求和,然后除以测量次数.必须注意,求平均值时应按原来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决定保留的位数.

试题详情

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实验目的

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实验原理

等效法:使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F2的作用效果都是 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某点 ,所以这一个力F′就是两个力F1F2的合力,作出F′的图示,再根据 平行四边形定则 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都相同.

(3)实验器材

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只), 橡皮条 ,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

(4)实验步骤

①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的方木板上.

②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③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记录 两弹簧秤的读数 ,用铅笔描下 O点的位置 及此时两 细绳套的方向 .

④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方向画垂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秤的读数F1F2的图示,并以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 O点 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

⑤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 弹簧秤的读数  细绳的方向 ,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

⑥比较一下,力F′与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在大小和方向上是否相同.

⑦改变两个力F1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

重点难点突破

试题详情

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1)实验目的

知道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学会利用列表法、图象法、函数法处理实验数据.

(2)实验原理

弹簧受力会发生形变,形变的大小与受到的外力有关,沿弹簧的方向拉弹簧,当形变稳定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使它发生形变的拉力在数值上是 相等的 ,用悬挂法测量弹簧的弹力,运用的正是弹簧的弹力与挂在弹簧下面的砝码的重力 相等 .弹簧的长度可用刻度尺直接测出,伸长量可以由 拉长后的长度减去弹簧原来的长度 进行计算.这样可以研究弹簧的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3)实验器材

弹簧、毫米刻度尺、铁架台、钩码若干、 坐标纸 .

(4)实验步骤

①将弹簧的一端挂在铁架台上,让其自然下垂,用刻度尺测出弹簧 自然伸长状态时的长度l0 ,即原长.

②如图所示,将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的下端,在平衡时测量 弹簧的总长 并计算 钩码的重力 ,填写在记录表格里.

 
1
2
3
4
5
6
7
F/N
 
 
 
 
 
 
 
L/cm
 
 
 
 
 
 
 
x/cm
 
 
 
 
 
 
 

③改变所挂钩码的质量,重复前面的实验过程多次.

④以弹力F(大小等于 所挂钩码的重力 )为纵坐标,以 弹簧的伸长量x 为横坐标,用描点法作图.连接各点,得出弹力F随弹簧伸长量x变化的图线.

⑤以 弹簧的伸长量 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

⑥得出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试题详情

4.物体平衡中的极值问题

[例5]如图所示,用绳ACBC吊起一重物,绳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为30°和60°,AC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50 N,而BC绳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为100 N,求物体最大重力不能超过多少?

[错解]以重物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如图所示.由重物静止有TACcos 30°+TBCcos 60°=G,将TAC=150 N,TBC=100 N代入式解得G=200 N

[错因]以上错解的原因是学生错误地认为当TAC=150 N时,TBC=100 N,而没有认真分析力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当TBC=100 N时,TAC已经超过150 N.

[正解]重物受力如图,由重物静止有

TBCsin 60°-TACsin 30°=0    ①

TACcos 30°+TBCcos 60°-G=0  ②

由式①可知TACTBC,当TBC=100 N时,TAC=173.2 N,AC将断.而当TAC=150 N时,TBC=86.6 N<100 N.将TAC=150 N,TBC=86.6 N,代入式②解得G=173.2 N,所以重物的最大重力不能超过173.2 N.

[思维提升]思考物理问题不能想当然,要根据题设情景和条件综合分析,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考虑.

第 5 课时 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基础知识归纳

试题详情

3.物体平衡中的临界问题分析

[例4]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为2 kg,两根轻绳ABAC的一端连接于竖直墙上,另一端系于物体上,在物体上另施加一个方向与水平线成θ=60°的拉力F,若要使两绳都能伸直,求拉力F的大小范围.

[解析]A受力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有

Fsin θ+F1sin θmg=0                  ①

Fcos θF2F1cos θ=0                  ②

由①②式得FF1                      

F              ④

要使两绳都能伸直,则有F1≥0          ⑤

F2≥0                     ⑥

由③⑤式得F的最大值Fmaxmg/sin θ=40/3 N

由④⑥式得F的最小值Fminmg/2sin θ=20/3 N

综合得F的取值范围为20/3 N≤F≤40/3 N

[思维提升]抓住题中“若要使两绳都能伸直”这个隐含条件,它是指绳子伸直但拉力恰好为零的临界状态.当AC恰好伸直但未张紧时,F有最小值;当AB恰好伸直但未张紧时,F有最大值.

易错门诊

试题详情

2.动态平衡问题分析

[例3]如图所示,一个重为G的匀质球放在光滑斜面上,斜面倾角为α.在斜面上有一光滑的不计厚度的木板挡住球,使之处于静止状态,今使木板与斜面的夹角β缓慢增大至水平,在这个过程中,球对挡板和球对斜面的压力大小如何变化?

[解析]解析法:选球为研究对象,球受三个力作用,即重力G、斜面支持力FN1、挡板支持力FN2,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

FN2cos(90°-αβ)-FN1sin α=0

FN1cos αFN2sin(90°-αβ)-G=0

联立求解并进行三角变换可得

FN1

FN2•G

讨论:

(1)对FN1:①(+β)<90°,β↑→cot(+β)↓→FN1

②(α+β)>90°,β↑→|cot(α+β)|↑→FN1

(2)对FN2:①β<90°,β↑→sin β↑→FN2

β>90°,β↑→sin β↓→FN2

综上所述:球对斜面的压力随β增大而减小;球对挡板的压力在β<90°时,随β增大而减小,而β>90°时,随β增大而增大,当β=90°时,球对挡板的压力最小.

图解法:取球为研究对象,球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FN1,挡板支持力FN2.因为球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故三个力的合力始终为零,三个力构成封闭的三角形,档板逆时针转动时,FN2的方向也逆时针转动,作出如图所示的动态矢量三角形,由图可见,FN2先减小后增大,FN1β增大而始终减小.

[思维提升]从分析可以看出,解析法严谨,但演算较繁杂,多用于定量分析.图解法直观、鲜明,多用于定性分析.

[拓展2]如图所示装置,两根细绳拴住一球,保持两细绳间的夹角不变,若把整个装置顺时针缓慢转过90°,则在转动过程中,CA绳的拉力FA大小变化情况是 先增大后减小 CB绳的拉力FB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一直减小 .

[解析]取球为研究对象,由于球处于一个动态平衡过程,球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重力mgCA绳的拉力FACB绳的拉力FB,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根据平衡条件可以作出mgFAFB组成矢量三角形如图所示.将装置顺时针缓慢转动的过程中,mg的大小方向不变,而FAFB的大小方向均在变,但可注意到FAFB两力方向的夹角θ不变.那么在矢量三角形中,FAFB的交点必在以mg所在的边为弦且圆周角为π-θ的圆周上,所以在装置顺时针转动过程中,CA绳的拉力FA大小先增大后减小;CB绳的拉力FB的大小一直在减小.

试题详情

1.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例1]如图所示,重物的质量为m,轻细线AOBOAB端是固定的,平衡时AO是水平的,BO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AO的拉力F1BO的拉力F2的大小是( )

A.F1mgcos θ   B.F1mgcot θ   C.F2mgsin θ   D.F2

[解析]以结点O为研究对象,受三力而平衡

解法一:合成法

根据平衡条件Fmg

在△OFF2中,F2

F1Fcot θmgcot θ,选项B、D正确.

解法二:分解法

将重力mg分解为F1′和F2

解三角形OF1′(mg)

F1′=mgcot θ

F2′=

根据平衡条件F1F1′=mgcot θF2F2′==

[答案]BD

[思维提升]求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有多种方法,可以从物理角度分析,也可以用数学工具进行处理.本题两种方法为物理方法.

[拓展1]如图所示,重量为G的均匀链条,两端用等长的轻绳连接,挂在等高的地方,绳与水平线成θ角.试求:

(1)绳子的张力大小;

(2)链条最低点的张力大小.

[解析](1)以链条为研究对象时,它受绳子拉力FT1FT2及重力G的作用,由于链条处于平衡状态,由三力汇交原理知其受力情况如图(a)所示.对整个链条,由正交分解与力的平衡条件得FT1cos θFT2cos θ 

FT1sin θ+FT2sin θG 

由①②式得FT1FT2

(2)由于链条关于最低点是对称的,因此链条最低点处的张力是水平的,链条左侧半段的受力情况如图(b)所示.对左半段链条FT1cos θFT,所以FTcos θcot θ(也可以对其竖直方向列式得到FT)        

[例2]一轻杆BO,其O端用光滑铰链铰于固定竖直杆AO上,B端挂一重物,且系一细绳,细绳跨过杆顶A处的光滑小滑轮,用力F拉住,如图所示.现将细绳缓慢往左拉,使杆BO与杆AO间的夹角θ逐渐减少,则在此过程中,拉力F及杆BO所受压力FN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

A.FN先减小,后增大      B.FN始终不变

C.F先减小,后增大       D.F始终不变

[解析]取BO杆的B端为研究对象,受到绳子拉力(大小为F),BO杆的支持力FN和悬挂重物的绳子的拉力(大小为G)的作用,将FNG合成,其合力与F等值反向,如图所示,得到一个力三角形(如图中画斜线部分),此力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OBA相似.设AO高为HBO长为L,绳长为l,则由对应边成比例可得,式中GHL均不变,l逐渐变小,所以可知FN不变,F逐渐变小.故B正确.

[答案]B

[思维提升]利用几何三角形与矢量三角形相似的解题方法是本题创新之处.在运用此法解题时,一般要先构建一个力的矢量三角形,然后再找出一个与之相似的几何三角形,从而得出结果,此法可解决力的复杂变化,如大小和方向都变化的问题.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求解平衡问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