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近几年来,朝鲜的“核危机”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其焦点问题就是朝鲜核电站采用的是轻水堆还是重水堆.因为重水堆核电站在发电的同时还可以产生供研究核武器的钚239(Pu),这种94Pu可由铀239(92U)经过衰变而产生,则( )
A.94Pu与92U的核内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B.94Pu与92U的核内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C.92U经过2次β衰变产生94Pu
D.92U经过1次α衰变产生94Pu
解析:94Pu和92U的质量数相同,但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相同,衰变方程为:
92U→2 0-1e+94Pu
即92U经过2次β衰变而产生94Pu.
答案:C
2.图示是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装置示意图,A是α粒子源,F是铝箔,S为荧光屏.在容器中充入氮气后屏S上出现闪光,该闪光是由于( )
A.α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
B.α粒子从氮核里打出的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
C.α粒子从F上打出的某种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
D.氮气能加速α粒子,从而穿过铝箔打在荧光屏上产生的
解析:α粒子的贯穿能力很弱,无法穿过铝箔,充入氮气后反而有粒子穿过铝箔说明是α粒子与氮核反应生成了新的粒子.
答案:B
1.关于下列核反应方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P → Si+X
Be+H → B+Y
He+He → Li+Z
A.X是质子,Y是中子,Z是正电子
B.X是正电子,Y是质子,Z是中子
C.X是中子,Y是正电子,Z是质子
D.X是正电子,Y是中子,Z是质子
答案:D
13.A、B两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B车在A车前84 m处时,B车速度为4 m/s,且正以2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B车加速度突然变为零,A车一直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12 s后两车相遇.问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2008年高考·四川理综卷]
解析:设A车的速度为vA,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为t,两车在t0时刻相遇.则有:
sA=vAt0
sB=vBt+at2+(vB+at)(t0-t)
其中t0=12 s,sA、sB分别为A、B两车相遇前行驶的路程.依题意有:
sA=sB+s
式中s=84 m
联立解得:t2-2t0t+=0
解得:vA=20 m/s,vB=4 m/s,a=2 m/s2
有:t2-24t+108=0(式中t的单位为s)
解得:t1=6 s,t2=18 s(t2=18 s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为6 s.
答案:6 s
12.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B、C间的距离为l2,一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O与A的距离.
[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
解析: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到达A点的速度为v0,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为t,则有:
l1=v0t+at2
l1+l2=2v0t+2at2
联立可得:l2-l1=at2
3l1-l2=2v0t
设O与A间的距离为l,则有:
l=
联立解得:l=.
答案:
11.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3.0 km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Δt=6.0 s.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 km/s.[2006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
解析:如图所示,A表示爆炸处,O表示观测者所在处,h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用t1表示爆炸声直接传到O处所经历的时间,则有:
d=vt1
用t2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O处所经历的时间,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有:
2=vt2
已知t2-t1=Δt
联立解得:h=
解得:h=2.0×103 m.
答案:2.0×103 m
10.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等.一组同学研究“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关系”的探究过程如下.
A.有同学认为: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能与其运动速度有关.
B.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测距仪等仪器测量“小纸杯”在空中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验证假设.
C.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下表中,图甲是对应的s-t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v-t图线,如图乙中图线1、2、3、4、5所示.
D.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证实了他们的假设.
回答下列提问:
(1)与上述过程中A、C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环节分别是 .
(2)图甲中的AB段反映了运动物体在做 运动,表中X处的值为 .
(3)图乙中各条图线具有共同特点,“小纸杯”在下落的开始阶段做 运动,最后“小纸杯”做 运动.
(4)比较图乙中的图线1和5,指出在1.0-1.5 s时间段内,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差异: .
[2005年高考·上海物理卷]
时间/s |
下落距离/m |
0.0 |
0.000 |
0.4 |
0.036 |
0.8 |
0.469 |
1.2 |
0.957 |
1.6 |
1.447 |
2.0 |
X |
答案:(1)作出假设,搜集证据
(2)匀速 1.937
(3)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 匀速
(4)图线1反映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图线5反映速度随时间继续增大(或图线1反映纸杯做匀速运动、图线5反映纸杯依然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9.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号计数点,然后每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有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图所示.
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方法A 由g1=,g2=……g5=,取平均值g=8.667 m/s2.
方法B 由g1=,g2=,g3=,取平均值g=8.673 m/s2.
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s1、s2、s3、s4、s5、s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方法A中有 ;方法B中有 .因此,选择方法 (填“A”或“B”)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 (填“系统”或“偶然”)误差.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 .(试举出两条)[2006年高考·重庆理综卷]
解析:=
=
=
所以s1、s6(即37.5、193.5)起作用.
==
所以s1、s2、s3、s4、s5、s6(即37.5、69.0、100.5、131.5、163.0、193.5)均起作用.
多次测量数据的选取可以减小偶然误差.实验误差的来源来自于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波动、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
答案:s1、s6 s1、s2、s3、s4、s5、s6 B 偶然 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波动、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
8.如图所示,光滑轨道MO和ON的底端对接且ON=2MO,M、N两点高度相同.小球自M点由静止自由滚下,忽略小球经过O点时的机械能损失,以v、s、a、Ek分别表示小球的速度、位移、加速度和动能四个物理量的大小.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球自M点到N点运动过程的是[2007年高考·山东理综卷]( )
乙
解析:小球的速率先均匀增大,后均匀减小,选项A正确.
小球位移的大小一直在增大,选项B错误.
小球在M→O、O→N的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恒定,选项C错误.
Ek∝v2,故在M→O、O→N的过程中,Ek为t的二次函数,选项D错误.
答案:A
7.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两图象在t=t1时相交于P点,P在横轴上的投影为Q,△OPQ的面积为S.在t=0时刻,乙车在甲车前面,相距为d.已知此后两车相遇两次,且第一次相遇的时刻为t′,则下面四组t′和d的组合可能是[2008年高考·宁夏理综卷]( )
A.t′=t1,d=S B.t′=t1,d=S
C.t′=t1,d=S D.t′=t1,d=S
解析:本题考查追击相遇问题.在t1时刻如果甲车没有追上乙车,以后就不可能追上了,故t′<t,选项A错误;从图象中甲、乙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即对应的位移看,甲在t1时间内运动的位移比乙的多S,当t′=0.5t时,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多出S,即相距d=S,选项D正确.此类问题要抓住图象的交点的物理意义,过了这个时刻,不能相遇则以后不可能相遇,即“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答案: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