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38440  138448  138454  138458  138464  138466  138470  138476  138478  138484  138490  138494  138496  138500  138506  138508  138514  138518  138520  138524  138526  138530  138532  138534  138535  138536  138538  138539  138540  138542  138544  138548  138550  138554  138556  138560  138566  138568  138574  138578  138580  138584  138590  138596  138598  138604  138608  138610  138616  138620  138626  138634  447348 

3.骑自行车的人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行驶,在第1 s、第2 s、第3 s、第4 s内通过的距离分别是1 m、2 m、3 m、4 m.则该运动是( )

A.匀加速运动                  B.非匀加速运动

C.匀速运动                    D.非匀速运动

[答案] BD

试题详情

2.一个小石块从空中a点自由落下,先后经过b点和c点,不计空气阻力.已知它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v,经过c点时的速度为3v,则ab段与ac段位移之比为( )

A.1∶3           B.1∶5

C.1∶8                       D.1∶9

[答案] C

试题详情

1.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大小总是和时间成正比

B.速度的增加量总是和所有时间成正比

C.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一定相等

D.在任意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一定是=

[答案] BCD

试题详情

12.

两个完全相同的物块AB,质量均为 m=0.8 kg,在同一粗糙水平面上以相同的初速度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右图中的两条直线分别表示A物块受到水平拉力F作用和B物块不受拉力作用的vt图象,求:

(1)物块A所受拉力F的大小;

(2)8 s末物块AB之间的距离 s.

[解析] (1)设AB两物块的加速度分别为a1a2

vt图可得:a1===0.75 m/s2

a2===-1.5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AB两物块分别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ma1

fma2

由①-④式可得:F=1.8 N

(2)设AB两物块8 s内的位移分别为s1s2,由图象得:

s1=×(6+12)×8=72 m

s2=×6×4=12 m

所以ss1s2=60 m.

[答案] (1)1.8 N (2)60 m  

试题详情

11.

如右图所示“10米折返跑”的成绩反应了人体的灵敏素质.测定时,在平直跑道上,受试者以站立式起跑姿势站在起点(终点)线前,当听到“跑”的口令后,全力跑向正前方10米处的折返线,测试员同时开始计时,受试者到达折返线处时,用手触摸折返线处的物体(如木箱),再转身跑向起点(终点)线,当胸部到达起点(终点)线的垂直面时,测试员停表,所用时间即为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设受试者起跑的加速度为4 m/s2,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4 m/s,快到达折返线处时需减速到零,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2,返回时达到最大速度后不需减速,保持最大速度冲线.受试者在加速和减速阶段运动均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问该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多少秒?

[解析] 对受试者,由起点(终点)线向折返线运动的过程中

加速阶段:

t1==1 s,s1vmt1=2 m

减速阶段:

t3==0.5 s,s3vmt3=1 m

匀速阶段:

t2==1.75 s

由折返线向起点(终点)线运动的过程中

加速阶段:

t4==1 s,s4vmt4=2 m

匀速阶段:t5==2 s

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

tt1+t2+…+t5=6.25 s.

[答案] 6.25 s

试题详情

10.

(2010年广东省深圳市联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河水在缓慢流动时有一个规律,河中央流速最大,岸边速度几乎为零.为了研究河水流速与岸边到中央距离的关系,小明同学设计了这样的测量仪器:如图甲所示,两端开口的“L”形玻璃管的水平部分置于待测的水流中,竖直部分露出水面,且露出水面部分的玻璃管足够长.当水流以速度v正对“L”形玻璃管的水平部分开口端匀速流动时,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为h,且h随水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为了进一步研究水流速度v与管内外水面高度差h的关系,该组同学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到了如下的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vh图象,如图乙所示.

v(m/s)
0
1.00
1.41
1.73
2.00
2.45
3.00
3.16
h(m)
0
0.05
0.10
0.15
0.20
0.30
0.45
0.50

(1)根据上表的数据和图乙中图象的形状,可猜想vh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为验证猜想,请在图丙中确定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为________,并另作图象,若该图象的形状为______,说明猜想正确.

(2)现利用上述测速器,由河流南岸开始,每隔1米测一次流速,得到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试点距岸
距离x/m
0
1
2
3
4
5
6
管内外高度
h/cm
0
0.8
3.2
7.2
12.8
20.0
28.8
相应的水流速
v/(m·s1)
 
 
 
 
 
 
 

根据vh之间的关系完成上表的最后一行,对比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河中水流速度v与从南岸到河流中央距离x的关系为________.

[解析] (1)v2hv∝或v2=20hv=,纵轴表示v2,若作出的图线是直线,则说明两个物理量之间为正比关系,作图线时要使尽量多的点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

(2)由v2h图象得图线的斜率k=20,据v2=20h可求出相应的水流速度.据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河中水流速度v与从南岸到河流中央距离x的关系为v=0.4x.

[答案] (1)v2hv2∝或v2=20hv

v2 图象略 直线

(2)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试点距岸
距离x/m
0
1
2
3
4
5
6
管内外高度
h/cm
0
0.8
3.2
7.2
12.8
20.0
28.8
相应的水流速
v/(m·s1)
0
0.4
0.8
1.2
1.6
2.0
2.4

vx(或v=0.4x)

试题详情

9.如下图甲所示,总质量为80 kg的跳伞运动员从离地500 m高的直升机上跳下,经过2 s拉开绳索开启降落伞,如图乙所示是运动员跳伞过程中的vt图象,根据图象可知:(g取10 m/s2)( )

           甲     乙

A.在t=1 s时,运动员的加速度约为8 m/s2

B.14 s内运动员下落高度约为300 m

C.运动员落地前运动时间为24 s

D.运动员在下降过程中空气阻力一直在增大

[解析] 在速度-时间图象中,斜率表示加速度,通过图象可知前2 s内,运动员的加速度为8 m/s2;在速度-时间图象中,面积表示位移,所以14 s内运动员下落高度数一下大约占40个格,每个格表示4 m,所以下落高度约为160 m;落地前下落总高度500 m,14 s以后做6 m/s的匀速直线运动,又用t= s≈57 s,所用的时间大约为71 s;运动员在下降过程中最终匀速运动,受空气阻力不变.

[答案] A

试题详情

8.

质量为1 500 kg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vt图象如右图所示.由此可求( )

A.前25 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B.前10 s内汽车的加速度

C.前10 s内汽车所受的阻力

D.15-25 s内合外力对汽车所做的功

[答案] ABD

试题详情

7.

(2009年湖南长沙)如右图所示,为三个运动物体的vt图象,其中AB两物体是从不同地点出发,AC是从同一地点出发,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AC两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t=4 s时,AB两物体相遇

C.t=4 s时,AC两物体相遇

D.t=2 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

[解析] 在t=4 s之前,ABC物体开始阶段速度方向均为正,方向相同;当t=4 s时,AB两物体发生的位移相同,但由于两物体不是同地出发,因此此时两者并没有相遇,而AC两物体是同时同地出发,此时两者的位移也相等,故此时两物体相遇;当t=2 s时,AB两物体的速度相同,此时应当为两者之间距离的一个极值,但由于初始状态不清,没有明确AB谁在前,故出现“相距最远”和“相距最近”两种可能.

[答案] C

试题详情

6.(2009年高考台湾卷)一质点沿x轴做周期性的运动,其位置坐标x对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此质点运动的叙述,何者正确( )

A.质点在任一周期的平均速度均为零

B.外力对质点所做的功大于零

C.当|x|<2 m时质点以等速率运动

D.质点沿x轴做等速度运动

[解析] 一个周期内质点发生的位移为零,故平均速度为零,A正确.由xt图象知在各个|x|<2 m的区间图线为倾斜的直线且其斜率的绝对值相等,则质点运动中速率不变,再由动能定理知合外力所做功为零,故B错误C正确.由|x|<2 m知质点在x=2 m与x=-2 m间做往复的周期性运动,D错误.

[答案] A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