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7.在研究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力F与弹簧的形变量x作出F-x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图线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00N/m 弹簧自身有重力
[解析] F-x图线的函数关系为F=F0+kx,图线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当x=0时,F=F0,可见,F0表示弹簧自身的重力,k==200N/m.
6.下图是甲、乙两位同学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若用F表示两个分力F1、F2的合力,用F′表示F1和F2的等效力,则可以判断________(填“甲”或“乙”)同学的实验结果是尊重事实的.
[答案] 甲
[解析] 由题设可知,F为F1和F2合力,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所得,而F′是F1和F2的等效力,即用一只弹簧秤拉橡皮条时的拉力,显然F′的方向与细绳应在同一直线上,故甲同学是尊重事实的.
5.(2009·厦门模拟)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20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答案] BCD
[解析] 由图知,F-x是一个过原点的直线,k=N/m=200N/m,可知A错,BCD正确.
4.在探究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P点,另一端被A、B两只弹簧测力计拉伸至O点,F1、F2分别表示A、B两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所示.使弹簧测力计B从图示位置开始顺时针缓慢转动,在这过程中保持O点和弹簧测力计A的拉伸方向不变,则在整个过程中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的变化是 ( )
A.F1减小,F2减小
B.F1减小,F2增大
C.F1减小,F2先增大后减小
D.F1减小,F2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 D
[解析] 由于结点O的位置不变,所以F1和F2的合力大小和方向不变,画出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A的拉伸方向不变,则F1的方向不变,弹簧测力计B顺时针转动过程中,F2的大小和方向均不断改变,图中画出弹簧测力计B转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分别为F1′和F2′、F1″和F2″等等,观察表示力大小的有向线段的长短变化,可以看出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F1一直逐渐减小,而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F2先减小后增大,当弹簧测力计B转动至与弹簧测力计A垂直时F2最小.
3.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砝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下图的哪一个 ( )
[答案] C
[解析] 原长的测量值小于真实值,设误差为Δl,弹簧的实际伸长量x′=x-Δl,弹力与伸长量成正比,即F=k(x-Δl),所以最后的图线是C.
2.下面列出的措施中,哪些是有利于改进本实验结果的 ( )
A.橡皮条弹性要好,拉到O点时拉力要适当大一些
B.两个分力F1和F2间的夹角要尽量大一些
C.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平行贴近木板面
D.拉橡皮条的绳要细,而且要稍长一些
[答案] ACD
[解析] 拉力“适当”大一些能减小误差;而夹角“尽量”大一些,则使作图误差变大;橡皮条等“贴近”木板,目的是使拉线水平;绳子要细且稍长便于确定力的方向.
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如何保证刻度尺竖直 ( )
A.使用三角板 B.使用重垂线
C.目测 D.不用检查
[答案] B
[解析] 使用重垂线可保证刻度尺竖直,故B正确.A、C不准确,不合题意,D是错误的.
13.一列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象如图甲所示,从该时刻开始计时,波上A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求
(1)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横波并发生稳定干涉现象,则该波所遇到的波的频率为多少;
(2)若该波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则该波所遇到的障碍物尺寸应满足什么条件;
(3)从该时刻起,再经过Δt=0.4s,P质点通过的路程和波传播的距离分别为多少;
(4)若t=0时振动刚传到A点,从该时刻起再经多长时间甲图中坐标为45m的质点(未画出)第二次位于波峰.
[答案] (1)1.25Hz (2)小于或等于20m (3)4cm 10m (4)1.8s
[解析] (1)由振动图象可以看出,此波的周期为0.8s,所以频率为1.25Hz.因为发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等,所以另一列波的频率为1.25Hz.
(2)由波动图象可以看出,此波的波长为20m,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或等于20m时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3)Δt=0.4s=,质点P通过的路程为2×2cm=4cm,
在内波传播的距离为=10m.
(4)由A点t=0时刻向上振动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v==25m/s.x=45m处的质点第一次到达波峰的时间t1=s=1s
此质点第二次位于波峰的时间t=t1+T=1.8s
12.(2009·烟台模拟)如图所示,在坐标原点O处有一质点S,它沿y轴做频率为10Hz、振幅为2cm的简谐运动,形成的波沿x轴传播,波速为4m/s,当t=0时,S从原点开始沿y轴负方向运动.
(1)画出当S完成第一次全振动时的波形图;
(2)经过多长时间x=1m处的质点第一次出现波峰?
[答案] (1)见解析 (2)0.325s
[解析] (1)波长λ==0.4m,S完成一次全振动波沿x轴正、负方向传播一个波长,且此时S回到平衡位置沿y轴负方向振动,由特殊点可画出此时的波形图.
由波速和频率可求得波长,图象如图所示.
(2)设S点的振动经t1传播到x=1m处t1==0.25s
振动传到该质点后又经过周期该质点才振动到波峰
t2=T==0.075s
所以x=1m处的质点第一次出现波峰的时间为
t=t1+t2=0.325s
11.(2009·北京模拟)质量为m的均匀方形木块在平静的水面上处于平衡状态,用力F向下压木块使之向下移动距离d,然后松开后,不计水的粘滞作用,木块做简谐运动.
(1)当木块正好经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时,某同学开始观察木块的振动过程,该同学发现经过0.5s后木块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已知d=2cm,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请将该同学观察到的木块振动过程用振动图象描述出来(在图(甲)中画出),另一位同学在该同学观察3.5s后开始计时,请在图(乙)中画出后一位同学观察的振动图象.
(2)如果由于该木块的振动,在水面形成机械波,3.5s内传播了3.5m,则该波的波长是多少?
(3)画出该同学在3.5s时观察到的某一方向的波形图.(至少画一个波长)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图象如图.
(2)因为水波3.5s内传播了3.5m,所以波速为v==1m/s,又由图象得T=1s,根据v=,所以λ=1m.
(3)如图所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