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4030  14038  14044  14048  14054  14056  14060  14066  14068  14074  14080  14084  14086  14090  14096  14098  14104  14108  14110  14114  14116  14120  14122  14124  14125  14126  14128  14129  14130  14132  14134  14138  14140  14144  14146  14150  14156  14158  14164  14168  14170  14174  14180  14186  14188  14194  14198  14200  14206  14210  14216  14224  447348 

15.如图2-13所示,两个集气瓶各装一瓶空气和一瓶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为红棕色),把两瓶间的玻璃片抽掉,看到什么现象?用分子观点解释。

图2-13

思路解析:从题给实验情景分析,用分子观点即利用分子的特性--分子不断运动和存在间隔的知识来解释。尽管处于下瓶的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但由于二氧化氮分子和空气中各种分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把两瓶间的玻璃片抽掉后,二氧化氮分子不断地从下瓶运动到上瓶空气中各种分子的间隔中去,同样,空气中各种分子也不断地运动到二氧化氮分子的间隔中去,最后两瓶气体的分子达到均匀地混合,两瓶气体的颜色趋于一致。

答案:下瓶颜色变浅,上瓶颜色变深,最后上下两瓶气体颜色趋于一致,都呈淡红棕色。这种变化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也是分子之间有间隔的证明。

试题详情

14.(2010江苏苏州中考) 已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小兰同学用图2-12装置进行验证,实验后发现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5,请你帮她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至少答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 。

图2-12

思路解析:要着重分析瓶内氧气的体积变化和瓶内压强的变化。如果红磷不足,那么氧气有剩余,水进入的偏少。未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瓶内压强过大,水进入的也偏少。

答案:红磷不足或未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试题详情

13.某同学用如图2-11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有密封的空气,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连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为5 cm处。

图2-11

(1)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可观察到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是:

①白磷(足量) __________________,

②活塞向(填“左”或“右”)_________移动。

(3)实验结束后,恢复到常温,活塞应停在约_________厘米处,据此可得出结论是_________。

思路解析:测定空气中氧气的组成,可联系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该题属不同命题,但原理是一致的。白磷燃烧需满足可燃物燃烧所需的两个条件,生石灰和水反应的目的是产生热量,使玻璃管中的白磷达到着火点而燃烧。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热,使管内气体膨胀,气压变大,故活塞右移,待玻璃管冷却后,因管内氧气消耗而且生成固体P2O5,造成左端玻璃管内气压小于燃烧前气压,右端活塞则在大气压的推动下向左移动(约1 cm ),处在4 cm的位置上,即移动了玻璃管内体积的1/5,从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答案: (1)产生热量,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①燃烧  ②左

(3)4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试题详情

12.一个水分子中有__________个原子核,__________个质子,一个镁离子核外有__________个电子。

思路解析:分子、原子等基本粒子具有可数性和可分性,也就是说可以查个数,也可以再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而分子中的原子核是所有原子中含有的总和,原子变成离子后,电子的数目要相应的发生变化。

答案:3  10  10

试题详情

11.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涉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问题,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是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大气污染物中,氮、硫的氧化物是主要的气体污染物。

答案:粉尘  有害气体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试题详情

10.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__,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__________;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__________,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在空气中,氮气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空气体积的4/5,其次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答案:氮气  78%  氧气  21%

试题详情

9.1803年,道尔顿(英国)提出原子学说,对化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其主要论点有:①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③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从现代观点看,这三个论点不确切的是(   )

A.②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思路解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它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核内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同种元素的原子可能含有不同的中子数,但它们的质子数一定相同。

答案:D

试题详情

8.(2010江苏苏州中考) 铁丝在空气中灼热发红,但不能燃烧,这一事实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密切(   )

A.铁丝的表面积              B.氧气的浓度

C.燃烧区的温度              D.铁的着火点

思路解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仅和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还和氧气的浓度有关。温度只是反应条件。

答案:B

试题详情

7.(2010江苏扬州中考) 汽车安全气囊内所装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氮气

思路解析: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最多,约占空气体积的78%。

答案:D

试题详情

6.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冰、雪、露水的分子都是水分子

D.液态物质的分子肉眼看得见,气态物质的分子肉眼看不见

思路解析:任何物质都有三态变化,三态间的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分子本身并没有改变;无论什么物质,无论什么状态,我们观察到的颜色等现象都是大量粒子的聚合体表现的宏观现象,而单个的粒子很小,是肉眼无法可以看见的。

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