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 有一个铜块挂在弹簧秤上,当铜块全部浸没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是( ).
A. 铜块所受重力 B. 铜块所受浮力 C. 铜块所受重力与浮力之差
2.重力
A.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G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叫做物重。可见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表面和附近的物体。
物体的重力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B.探究影响物体重力的因素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比值为g,g因地方不同而不同,通常情况下取g=9.8
N/kg。
g 的物理意义:每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公式可变形为:
(1)G = m g,即已知物体的质量m求物体受到的重力G。
(2)m= G/ m,即已知物体受到的重力G求物体的质量m.
C.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由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可制成重垂线,水平仪等。
D.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叫做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的高度有关。当两物体的质量相同时,重力势能由高度决定,离地面越高的物体,重力势能越大,反之成立;当两物体离地面的高度相同时,重力势能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大的重力势能大,反之成立。
1.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A.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弹性形变: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后能够完全恢复原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形变。
范性: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后不能够恢复原状,这种性质叫做范性。
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做弹力。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
力用F表示,单位是:牛顿(N),简称:牛
B.外力与形变关系 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量越大。
C.弹簧的形变量与外力的关系
形变量: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量叫做形变量。弹簧的形变量就是弹簧的伸长量或是缩短量。
原长:指弹簧在没有受外力时的长度。当弹簧在受外力的作用下,它的长度会改变,此时弹簧的长度-弹簧的原长,即为弹簧的形变量。若是在拉力的作用下,则形变量就是弹簧的伸长量;若是压力的作用下,则形变量就是弹簧的缩短量。
结论: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成正比。外力越大 ,伸长量越大。
D.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测量力的工具叫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就是其中的一种。
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成正比。(外力越大,伸长量越大)。正是因为这样,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才是均匀的。
使用方法:
(1).观察它的指针是否对准“0”,如果不在,就要调节指针的位置,使指针指在“0”。
(2).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指。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室,视线要与刻度垂直。(指针与外壳无摩擦)(注意:测量指不要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E.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3.宇宙探密
A.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由近到远。“地心说”到“日心说“。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内通过的路程)是长度单位,量天尺指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红移”现象证明了星系远离我们而去。
B.了解宇宙大爆炸发生在距今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第八章 力
2.探索更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A.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化合物;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运动,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微粒夸克组成。
B.原子“行星结构模型”
汤姆孙发现电子,卢瑟福发现质子,提出原子行星结构模型;查得威克发现中子,盖尔曼提出“夸克“;直径大小关系: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1.走进分子世界
A.科学家研究微观世界时采用的方法:根据现象提出结构模型猜想,然后再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微粒之间有间隙,该微粒就是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的直径数量级为:10-10m.
B.分子理论知识:
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1) 分子间有间隙
(2) 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3) 分子间同时存在吸引力和排斥力
能证明分子理论知识的现象有:……
C.用分子理论知识简单解释物质的三态。
4. 物质的比热容
A.课堂上采用的实验方案(水与沙子的初温相同)
(1)取相等质量的水与沙子,采用相同的加热方式来加热沙子与水(即让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观察水和沙子的温度变化(升高)情况。
(2)取相等质量的水与沙子,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温度变化相同),观察水和沙子所需要的时间是否相同。
通过方案(1),我们得出:相同质量与初温的沙子温度升高比水的温度要快。在方案二中,结论:等质量的水与沙子在升高想同的温度后,水加热时间长,即水吸收的热量多。为了反映物质吸热能力,我们引入比热容,它是物质的物理属性,是反映物质吸热本领的物理量,比热容大的物质吸热本领强,反之。
B. 比热容的定义:质量为1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比热容。用C表示。热量用符号Q表示,它的单位是:焦耳(J)
比热容的单位是:J/(kg*℃)
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 焦耳。
C. 比热容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D. 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应用
水的比热容较大,与其他质量相等的物质相比,在吸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升高较小;在相同的放热条件下,水的降温也少。
(1) 例如三峡的大坝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水面积较大,夏天温度比原来降低2℃,冬天比原来升高2℃。
(2) 用水做取暖剂。如冬天用的热水袋。
(3) 用水做冷却剂。热机的冷却剂都是用水。
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解释的物理现象:
(1) 海陆风的形成。
(2) 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内陆地区温差大。
(3) 城市的“热岛效应”。
E.在回答有关比热容的简答题时:1)分析谁的比热容大,水的小
2)在相同的条件下(体现控制变量法) 3)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升高(降低)的快
4)所以………
5 物质的物理属性
包括:密度,比热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透明性,磁性,弹性,范性,状态,颜色等。
比较物体的硬度方法:
物体的分类:(按照物质的物理属性来分)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3.
物质的密度
A. 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用p表示。
质量的单位:kg,体积的单位:m3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它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密度的单位:kg/ 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g/cm3(克每立方厘米)
换算关系:1000 kg/ m3=1 g/cm3 1 kg/ m3=1.0×10-3 g/cm3
如:水的密度为 1.0×103 kg/ 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为: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 kg。
B. 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用之前要观察量筒或量杯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水平对准液体的凹液面底部相平。
C. 关于密度公式的讨论(p=m/V)
(1) 对于同种物质来说,质量越大,体积也越大;质量越小,体积越小。
(2) 对于不同物质来说:(p1≠p2)
a.当物质的体积相等时,即 m1/ p1=m2/ p2
质量大的,密度大;质量小的物质,密度小。
b.当物质的质量相等时, 即 p1×V1= p2×V2
密度大的,体积小;密度小的物质,体积的大
D. 密度的测量 原理:p=m/V
方法:分别测量出待测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用公式计算。(天平量筒法)
E. 密度的应用
(1) 鉴别物质
(2) 测量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质量
(3) 测量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体积
2.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先要观察天平的量程和分度值。
A. 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 (直接测量)
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先把天平调平衡,然后按照“左物右砝”的原则称量物体的质量。
注意: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在测量这些物体时,可以在天平的两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等的白纸,再把物体放在白纸上进行测量。
B. 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 (间接测量)
把液体放在容器中,通过分别测量出容器的质量m1和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m2,则液体的质量为:m2- m1。
B. 特殊的测量方法
“测多求少“,来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
“测少求多”,来测量大于天平最大称量值的物体质量。
1. 物体的质量
A. 质量的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m表示。
单位:千克(kg),克 (g),毫克 (mg),吨 (t)
单位换算:1t=1.0×103kg=1.0×106g=1.0×109mg
B. 质量的测量工具
常用的工具有:杆秤,磅秤,电子秤,天平等,实验室用托盘天平来称量物体的质量。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放”,把天平防在水平的工作台上。
(2)“调”,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让天平的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央。
(3)“称”,把待测量的物体放在天平的左侧,用镊子夹取砝码放在天平的右侧,在标尺的上移动游码,让天平再次平衡。此时物体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之和。
(如果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左盘,则物体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
(1)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测量值,向盘里加减砝码时要轻取轻放。
(2) 天平与砝码要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也不要直接用手取砝码。
C.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