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为保护臭氧层、国家环保总局日前发出公告,要求从2003年6月l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四氯化碳作为清洗剂。四氯化碳(CCl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A.47.5 B.51.5 C.154 D.190
4.亚硝酸钠(NaNO2)外形酷似食盐,误食会使人中毒。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A.+2 B.+3 C.+4 D.+5
3.蔗糖是常见的食用糖,它的化学式是C12H22O11。蔗糖属于( )
A.混合物 B. 化合物 C.氧化物 D.单质[
⒈下列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2.下列有关“化学之最”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B.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水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D.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8.通常我们使用如图1-9所示的方法收集呼出的气体。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这样收集到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已经有了不同,二氧化碳的量减少了,水蒸气的量增加了。你能想出更好的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吗?
图1-9
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现象。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A,如图,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烧杯C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图1-8
(1)请你帮助他们填写下表。
|
A |
B |
C |
现象 |
|
|
|
原因 |
|
|
|
(2)从燃烧的对比实验中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此题通过三个对比实验的探究,要能从实验现象着手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A中烛焰熄灭,是因为烧杯内氧气不断消耗;B中蜡烛能继续燃烧,因为B中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C中烛焰也会熄灭,是因为C中有二氧化碳生成。由此可见,氧气能支持蜡烛燃烧,而二氧化碳是不能支持燃烧的。
(2)
答案:(1)
|
A |
B |
C |
现象 |
蜡烛熄灭 |
蜡烛不灭 |
蜡烛熄灭 |
原因 |
氧气耗尽 |
接触空气 |
二氧化碳可以灭火 |
(2)①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②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我创新 我超越
6.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
图1-7
思路解析:胆矾的研碎只是形态的改变,B、D属于物质的三态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答案:C
我综合 我发展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点燃镁条发光放热
B.通电时灯泡发光放热
C.将冰块罩在烧杯中,烧杯壁有水珠
D.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
思路解析: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主要是物质的外形和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物质生成,且常伴随一些现象。如A中点燃镁条发光放热,这不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而是镁条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由此可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C.冰块发生状态改变是物理变化,D.中有水生成的原因是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是化学变化。
答案:AD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灯泡通电时发热发光 B.锅炉爆炸
C.铁器生锈 D.湿衣服晒干
思路解析:答此题主要考查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灯泡发光发热,锅炉爆炸,湿衣服晒干,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故上述三种变化均是物理变化。而铁器生锈即铁锈,变化后生成了其他物质,所以是化学变化,故应选C。
答案:C
3.(2010江苏南京) 使用材料的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用品的材料不是通过化学变化制取的是 ( )
A.铁器 B.青铜器 C.塑料器具 D.石器
思路解析:铁器和青铜器来自于对矿石的冶炼。塑料来自于化工厂,是化学合成品。石器只是经过了打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答案: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