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50546  150554  150560  150564  150570  150572  150576  150582  150584  150590  150596  150600  150602  150606  150612  150614  150620  150624  150626  150630  150632  150636  150638  150640  150641  150642  150644  150645  150646  150648  150650  150654  150656  150660  150662  150666  150672  150674  150680  150684  150686  150690  150696  150702  150704  150710  150714  150716  150722  150726  150732  150740  447348 

2.对功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做的功就越多

B.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作用力做功越多

C.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则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D.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并沿方的方向移动了距离,则力做了功

试题详情

1.下列各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福娃对物体做功的是( B )

试题详情

3.课时安排

本章共4节内容,建议全章教学用6课时,其中第4节用2课时,其余每节各用1课时,复习总结用1课时。

试题详情

2.编写特点

本章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以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索,从生活实例引入。功和能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广泛,因此教材通过大量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的事例,结合图示的方式逐步呈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一节中,通过观察教材图13-16中的两种机械,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用滑轮提升重物和用挖掘机挖掘、搬运泥土时,哪些功是我们需要的,哪些功是我们不得不额外做的?从而引出有用功和额外功,帮助学生为建立机械效率的概念。又如,在“认识动能和势能”一节中,教材图13-19展示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场景:形变的跳板能把运动员弹起、拉紧的弓能把箭射出等,让学生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引导学生建立能的初步概念。再如,“怎样才叫做功”一节中,“自我评价与作业”的第4题取材于实际生活中的一张出租车发票,要求用物理学的眼光从中搜寻信息,探寻其物理道理,深化认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

(2)以科学方法为指导,探究教学内容。本章在重视科学探究的同时,还非常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有效的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使本章教材的内容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例如,在学习“怎样才叫做功”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做功的实例:人向上提水桶和沿水平地面推小车,从中找出两个活动的共同点,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这里就渗透了“归纳”的方法。又如,通过课本图13-10展示的用起重机和滑轮向高处运输建筑材料的两种情景,要求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做功的快慢,自然地引出功率的概念,同时渗透了“类比”的学习方法。

(3)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落实教学内容。本章的内容中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例如,第一节的“活动3:怎样正确地测算功”;第二节的“活动2:比一比,谁的功率大”,以及本节的“课外活动”: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了解各种车辆、机械和家用电器的功率等。本章共安排各种“活动”11个。这些活动生动活泼,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体会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体现了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试题详情

1.本章概述

本章讲述功和能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有:功、功率、机械效率的概念,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规律。

功和能的关系及各种不同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和守恒的规律,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能的概念把各种自然现象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有联系的。本章所讲述的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能的起点;所讨论的机械功和功率的概念,是运动和力的进一步综合和扩展,也是理解机械能和他各种不同形式能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电功和电功率打下基础,。

本章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先探究“机械功”的基本知识,进而研究“机械能”。本章的前三节主要讨论“机械功”:第一节介绍“怎样才叫做功”,建立功的概念,给出功的公式和单位,学习测算功的大小;第二节研究“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从而建立功率的概念,给出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并运用公式测量功率;第三节通过分析机械做功的实例,认识有用功和额外功,由此建立机械效率的概念,学习测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第四节则主要介绍“机械能”:先以功的概念为基础,提出“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即具有能”,然后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两种形式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分别跟什么因素有关,最后指出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

本章的教学重点:功的知识贯穿全章,只有深刻理解功的概念,才能学好功率、机械效率及机械能。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能的起点。因此功和机械能的概念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本章的教学难点:物理学中的“做功”不同于生活中的“做工”,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做工”的前概念,影响他们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不容易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因而难以正确解答机械效率的问题;能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功、机械效率及能的概念构成了本章教学的难点。

试题详情

4.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解读:

《课标》对这两点的要求都属于“理解”水平。这里既包括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又包括用实例来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或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这既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的,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试题详情

3.理解机械效率。

解读:

《课标》对机械效率的要求定位在“理解”水平上,即要求学生通过对机械做功的分析,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知道实际的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还有必要学会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试题详情

2.知道功率的概念。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解读: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所以《课标》对于功率概念的学习,不仅要求“知道”机械功率的物理意义、公式和单位,还要求结合实例来“理解”,这属于知识技能目标中的最高水平。而对于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只要求“了解”,要求较低。

试题详情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解读:

对于机械功,《课标》不仅要求学生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要素、公式及单位,还要通过解释生活中做功的一些实例,加深对机械功的理解。

试题详情

26.从50m高处落下一水滴,若重力对它所做功的80%转化为它的内能,若不计热损失,则水滴落地后的温度会升高多少?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